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

关于教育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系统应不断创新青年干部培养模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 朱小燕

青年干部是教育事业的“源头活水”。抓好后备力量培养,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底线思维牢、担当精神足的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教育系统青年干部的成长路径与能力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的质量。

然而,对教育系统青年干部的培养,往往容易陷入“重业务轻思政、重理论轻实践、重培训轻跟踪”的误区。如何将思政工作贯穿培养全过程,确保青年干部不仅“能干”,而且“肯干”“会干”“干得好”,成为当前推进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回答好的核心命题。本文以建德市教育系统青年干部培训实践为例,为加强教育系统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一、思政引领: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为此,建德市教育系统青年干部培训将思政引领置于首位,开发多维度、多元化课程,设置“年轻干部廉政教育”“清廉学校建设”等课程。项目组邀请专家围绕为什么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发展、怎样理解和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如何提升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本领三个方面,带领青年干部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行动自觉。

思政引领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更需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升华。项目组精心设计了多条红色研学路线:在严州中学梅城校区感悟“严勤实敬”校训;在浙江大学西迁建德办学旧址体会前辈学者在战火中守护文脉的“文军长征”精神;在南湖革命纪念馆的红船旁,重温红船精神。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理想信念教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知、可触摸的精神力量,让青年干部深刻体悟到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精神高度与责任担当。

二、系统赋能:淬炼专业之能,提升治理之效

在坚实的思政根基之上,对教育系统青年干部的培养还应着眼于履职能力的全面提升,打造覆盖学校教育管理各环节的赋能体系。具体而言,课程设计应精准对接实战需求。项目组邀请的授课者均为一线知名校长、教育系统业务骨干,这种“靶向指导”极大地破解了青年干部从教师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困境,弥补了其知识结构的短板。

对青年干部的培养方式不能局限于本地经验,为此,项目组主动引入高端智库和先进地区成果,助力实现教育发展公平而有质量、学校发展多样而有特色、教师发展专业而有素养、学生发展全面而有个性、教育治理规范而有活力的“五有”目标。

此外,项目组还设置了实地考察和跟岗学习环节。青年干部走进嘉兴市秀洲区塘汇实验学校、秀州中学等学校考察,通过观察和比较,以“跳出建德看教育”的跨区域交流活动,实现教育模式创新。

三、机制创新:优化培养之策,保障成长之链

良好的培训效果离不开科学组织和长效机制的保障。项目组构建了“理论涵养+党性教育”“专题板块+实务操作”“名校考察+现场教学”“观点论坛+交流研讨”四位一体的混合式创新培养模式。例如:在学习党建理论后,组织青年干部到浙江开放大学建德学院“德薪党建”阵地进行现场学习;在完成财务管理课程后,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本校的财务风险点。这种设计符合成人学习规律,实现了从输入到内化再到输出的完整闭环。

培训应高度重视青年干部的主动参与和经验共享,营造共学氛围。项目组围绕“青年干部展风采,畅想青春勇担当”的主题,设置了学员代表分享环节,让来自不同学段的青年干部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分享管理经验和困惑,构建出动态生长的学习共同体;设计任务清单,通过持续跟踪与压力传导的闭环管理,如分享培训心得、撰写学校工作管理实践案例等,形成持续的“压力测试”和行动督导。

建德市教育系统青年干部培训实践,生动诠释了以思政为引领、以赋能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的后备干部培养路径。培养新时代的教育管理者,不仅要授予其“术”,更要厚植其“道”;不仅要锻炼其“能”,更要锻造其“魂”。只有这样,才能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