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 博
最近,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的食堂盛饭区新添了几瓶辣酱,时不时会有就餐的学生来挖上一勺放在饭碗里。这是学校“校长直通车”回应学生建议的一项小举措——此前有学生反应食堂菜品口味偏清淡,于是学校听取学生意见,在兼顾健康饮食与口味差异后,推出了让学生自主调味的办法。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表达想法,学校通过“红领巾广播”分享了辣酱由来的故事,倡导大家大胆提出校园观察建议。
学校党总支书记陆琦介绍,“校长直通车”于一年前开通,至今已受理回应学生提议100余条。从“增设球网”“增加绘本”到“减少作业”“丰富菜品”,学生们每一个看似微小或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得到了学校的积极回应。
“校长直通车”的诞生,源于2024年学校明程校区秋季运动会上两名学生的“敢说”。原本,34个班级以方阵检阅、节目表演的形式依次走过主席台是学校运动会的传统。表演仅面向主席台,候场学生难以见到其他班级的风采。彩排间隙,两名学生找到明程校区校长李逸钧:“为什么检阅只有在主席台上才能看到?我们也想看看别的班级表演!”
李逸钧鼓励他们自主设计方案。两天后,学生们带回了手绘设计图。他们重新规划了入场路线与候场顺序:每个班级提前两个轮次到达指定区域候场,轮到检阅时再有序入场。这样一来,候场班级能完整观看前方班级的表演,展示班级也能拥有更多观众。这套由学生设计的流程当场被采纳,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在那届运动会上,34个班级告别了“单向展示”,每一个学生既是舞台上绽放的主角,也是舞台下真诚鼓掌的观众。
这场学生主导的“小变革”让校领导深受触动。“学校的想法是否贴合学生需求?”陆琦坦言,以往校园规定、活动安排计划多由校领导“自上而下”制定,到学生层面只剩下“执行”这一环。事实上,校园的主人是学生,必须把话语权真正交还给学生。于是,2024年年底,学校决定打通“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推出“校长直通车”:在教学楼入口处悬挂白板和卡通信箱,鼓励低年段学生用汉字、拼音或绘画表达需求;鼓励中年段学生用文字表达想法,核心是“敢说”;引导高年段学生“会说”,在提出问题时附带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
依托“校长直通车”,学生们的“金点子”为校园优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学生成了校园里的“啄木鸟”,比如楼梯扶手松动、墙面鼓包、地砖破裂等细节问题,总能被他们第一时间发现。必须在一周内对学生的提议给予反馈,是“校长直通车”的不成文规定。更多的“回复”藏在校园的角角落落:课间,校长追上跳绳的学生告知“提议已采纳”;午饭时,校长坐到学生身旁,主动唠家常。虽然没有接到“正式”通知,但每个学生都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放在了心上”。
在规章制度的调整中,“倾听”同样珍贵。曾有学生提议“把30分钟午休延长至1小时”。校区校长找到该学生,倾听他的想法,并说明作息安排的整体考量。虽然建议没被采纳,但学生的心声被重视了。
此前,一名学生写信诉说“被父母管得喘不过气”。校区校长第一时间找到他,帮他梳理重点、制订学习计划,并进行心理疏导;在征得同意后,还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并请优秀毕业生及其家长写信分享经验。最终帮助这名学生走出阴霾。
“‘校长直通车’只是一种形式,学校真正的用意是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这种勇气会成为孩子未来自信沟通、主动破局的力量,这是比知识更珍贵的一份成长礼物。”学生家长石丹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