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静远
“小文文,现在是7点,可以起床了。屏幕展示的是穿搭小助手为你搭配的服装……”最近,在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的一堂AI启蒙课上,教师陶淑颖借绘本《小文文的一天》,为二年级学生展示了AI智能体的妙用。在这个绘本故事里,一个名叫“小果”的智能体既能查看天气、计算时间,还能规划路线,帮助学生智能出行。
事实上,这个智能体并不只存在于绘本教学中。在AI技术的帮助下,学校开发了“文三小果”智能体(以下简称“小果”),深度嵌入师生的日常生活,重塑教与学的生态。
一张量表:AI成为教学助手
“小华和妈妈去超市买水果,苹果前的价签上标着‘红富士5元/斤’。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在一堂围绕“数据的价值”展开的信息科技课上,学校党总支书记、信息科技教师王理向学生提问。
装饰用的好看标签、有用的价格数据信息、吸引顾客的广告语……学生们纷纷在平板电脑上输入自己的答案。几秒钟后,教师端屏幕上生成了一张清晰的“学习情况量表”。这张由“小果”自动收集、分析并输出的图表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达到了“能在帮助下说出数据的价值”的1.5等级,另有部分学生已跃升至“能识别并说出数据的作用”的2.0等级。
如此迅速而精准的学情反馈,背后的核心支撑是学校自主研发并嵌入智能体的系统掌握量表。这套量表能依据课程目标与实际学情,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进行引导、诊断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使“小果”能专业地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并生成有效反馈信息。以这堂课为例,AI根据量表设置了从0.5到4.0共8个进阶等级,每个等级均对应明确的能力描述与评价证据。比如,2.0等级要求“能识别生活中常见数据并说出其基本作用”,评价的证据为“能列举生活中3个不同数据并解释其作用”。这种依据准确量表的智能分析,改变了原来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发展的课堂情况。
“有了量表以后,AI不再仅仅是‘外行看热闹’,而是拥有了‘教学视角’的‘内行人’。”王理打了个比方说:“它就像一张精准的‘成长地图’,可以让教师清晰地看到,每名学生当前素养进阶所处的位置以及下一步的方向。”
除了课堂反馈和教学设计诊断,量表的价值也体现在作业设计和课堂交流研讨分析中,持续为教师提供科学依据与教学支持。
在教授“保护植物”这一单元时,三年级英语教师钱珏就借助“小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设计了不同等级的作业:2.0等级“掌握要素”,要求学生读写新单词和识别新句型;3.0等级“理解结构”,要求学生运用新对话结构与同伴进行情境对话练习;4.0等级“迁移创造”,要求学生运用新学对话结构以及保护植物的理念设计环保宣传海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梯度、难度的作业去完成。
多元身份:AI化身学习伙伴
“小果小果,《断桥遗梦》是一首与西湖断桥相关的笛子曲,演奏时要特别注意气息控制和音色处理,才能更好地营造意境。”五年级学生李雨鲜对着“小果”分享自己的练习心得。
“还有其他要领吗?”“小果”问道。
“还需要运用滑音、颤音等技巧,来模拟风声和水流声。”李雨鲜回答。
“我听懂了。”“小果”一边回应,一边迅速为李雨鲜整理出一张《断桥遗梦》的演奏思维导图。上面显示:低音阶气息要平缓低沉,建议多练习气息控制;中音阶气息要平缓适中,建议练习时注意音准和连贯性;高音阶气息要强且短促,建议勤加练习。
学校在设计“小果”智能体时,嵌入了“我说你听”功能,鼓励学生以讲授的方式巩固所学——学生讲,“小果”听。“小果”听完后自动生成思维导图作为反馈,这种方式有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李雨鲜正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每天笛子练习结束后,他都会向“小果”讲解当天的演奏要点,“小果”则将内容整理成清晰的思维导图。借助导图,他能系统地回顾技巧,演奏水平也日渐精进。
除了作为“倾听者”梳理思维导图,“小果”还具备更多元身份,陪伴学生的学习日常。它能化身“观点贡献者”“分析建议者”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还能化身“学习诊断师”,像教师一样批改作业并指导学生订正。五年级学生周赫在完成数学题后,请“小果”批改,并口述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小果”判断其回答正确后,还指出周赫的解题思路可以更简单一些,并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不过,学校始终强调,“小果”仅是学习的辅助工具。王理介绍,学校已对智能体设置相应机制:若学生试图直接在“小果”中搜索答案,系统会提示“学习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并不会直接呈现。这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让AI为学习服务、而非替代思考。
一套课程:AI赋能科创教育
“小果小果,请开门。”“欢迎回家。”这款由学校AI+创意社成员翁城阳与同伴一起设计的智能门锁,不仅支持人脸识别,还创新地加入了声纹识别功能。设计的灵感源于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智能锁的细致观察——许多产品依赖人脸或指纹识别,但这些方式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于是,他们决定将“声音”作为新的钥匙。
使用前,主人需在系统中录制自己的声音。基于“小果”对200多种音素的识别能力,当检测到与已录制声音匹配时,门锁便会自动打开。今年上半年,在“杭州市AI领航科学教育”现场会上,这款融合声纹识别的智能门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体验。
学生小小年纪就能创造如此受欢迎的小发明,这得益于学校去年开发的AI课程体系。该课程分为“趣—探—创”3个层级,层层递进。“趣”课程面向低年级学生,通过绘本、体验项目、创意梦想绘画等贴近儿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AI的兴趣,形成感性认识。“探”课程面向三至六年级学生,结合信息科技课,并在其他学科中融入和运用AI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探索原理,积累AI运用经验。“创”课程则面向对AI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推出创新特色拓展课程,并引导这些学生加入AI+创意社,利用AI进行发明创造。
“这套AI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适应智能时代,核心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王理说,“这既是学校普及AI教育的抓手,更是作为科学教育实验学校,为国家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眼下,AI+创意社已成为点燃学生科创火花的重要平台。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AI技术,从用户、同学等多角度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让创意在真实的观察与技术的融合中生根发芽。学校还会定期评选“创意工程师”,颁发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