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1月7日 星期

绰号墙


□湖州市吴兴实验小学 陈颖华

学生之间互相取绰号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绰号本应是学生纯真与创意的体现,但有些却触及了他人敏感的内心,造成不良影响。

这不,一下课,爱开玩笑的小天给扎马尾辫的小雪起了个“翘辫子”的外号。简单批评收效甚微,我想,堵不如疏,不如让绰号上墙,通过可视化方式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

第一步:精选绰号,界定优质内涵。

在班会课上,我展示了一面绰号电子墙,上面罗列着各种各样的绰号,如“呆头鹅”“小太阳”“拖拉机”“大喇叭”等。

我请学生猜测每个绰号背后的含义。

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内心,我引导他们谈一谈听到别人给自己起绰号时的感受。

学生们纷纷表示,有些绰号听起来令人不适,甚至非常刺耳。

接着,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墙上的绰号进行优劣分类。例如:“小百科”寓意知识渊博,是亲切和认可的表示;而“拖拉机”形容人做事慢吞吞,听起来令人不舒服……

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思维碰撞,不仅深入理解了绰号所传递的含义,也对什么是积极乐观、尊重他人、令人愉悦的优质绰号有了深层感知。

第二步:匹配绰号,挖掘背后品质。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彼此的闪光点,我在班级里专门设置了一面绰号墙。

我先在彩色卡纸上写下许多优质绰号,如“开心果”“启明星”“活词典”“智多星”“闪电侠”“镇静剂”“神算盘”等。下课后,学生们看到这些有趣的词语,兴奋地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这些优质绰号‘迷路’了,需要你们帮忙找到它们的小主人。如果你觉得哪个同学和某个绰号相匹配,可以在便笺上写一段具体的事例说明,贴在对应的绰号下面。”

学生们听后,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绰号墙上已贴了好几张事例匹配纸。随着时间推移,墙上的纸条越来越多,而班级里的“绰号冲突”越来越少。我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被推荐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彰。

一股互相欣赏的良好风气正在悄然形成。

第三步:赠送绰号,牵引“滞后力量”。

尽管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恰当地使用绰号,但班级中仍有少数“滞后力量”软硬不吃,甚至故意唱反调。

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我想,不妨从送他们一个绰号开始。

小天是班里出了名的调皮鬼,取绰号更是一绝,常常让人哭笑不得。

于是,我送给他两个绰号:“语言艺术家”(褒义)和“大喇叭”(贬义)。我们约法三章:两个绰号进行数量比拼,一周后保留数量多的那个,把另一个绰号摘掉。

小天听完笑着说:“这个‘大喇叭’确实难听,我努力改吧。”

第一周,两个绰号使用次数持平,但小天已有明显进步;第二周,“语言艺术家”险胜,这已是很了不起了。

小天持续努力,不仅“语言艺术家”的形象深入人心,还陆续获得了“金牌调解员”“开心果”等优质绰号,成功融入了班级的积极氛围。

面对取绰号现象,班主任不应简单粗暴地扼制,而应理解和引导,让班级这片小天地因绰号的巧妙运用而更加和谐多彩。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