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晋弘
教书这几年,我有一半多的时间在当班主任。做班主任基本上是学校的安排,我个人也并不反感。然而,现实情况是现在很多教师即便是加钱也不肯当班主任,原因是班主任工作会消耗大量的个人时间,以致难以拥有自己的生活。
班主任最主要的工作是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没事”——不过在我看来,这个词所涵盖的范围,似乎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扩大:
以前,确保学生“没事”更多是指人在学校平安就行,一些小打小闹、磕磕碰碰也被视作成长中难免的一部分;后来,学生在学校玩耍磕着碰着了,一些家长便希望学校给一个说法,还有的家长会通过投诉、向上反映的方式表达意见。
于是,教师就开始被安排参与更多的值班工作,以保证学生安全,班主任更是首当其冲:陪餐、查寝、巡逻、值夜……不仅要亲力亲为,还要保留工作痕迹,以免被家长和领导问责。为此,各种各样的工作群、资料表、问卷大量出现。要知道,这一切的开始,只是为了确保学生“没事”。
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但我估计一定是有一名家长率先破坏了约定俗成的信任,将投诉的范围悄悄扩大,变成施压学校、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
回想起我的班主任经历,有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事。
比如,学生每天都要跑操,有些女生在生理期的时候会非常难受。所以只要有女生和我请假,我都会果断答应,即便班级被扣分也不在乎。
慢慢地,年级里请假不跑操的女生越来越多,男生开始有不满情绪。
再后来,据说有一些女生只是因为不想跑操,就假装自己身体不适请假,并且引发更多女生效仿。
最后的结果就是:学校不得不在例会上作出要求,不准再以生理期作为请假的理由,男生、女生一视同仁,都要跑操。
这件事对当时的我触动很大。
虽然此举缺乏管理智慧,但我意识到自己也有问题:即便我有心想要帮助学生,也不能再这么义无反顾。
因为约定俗成的信任一旦被破坏,就会导致所有学生在校园里所剩无几的自由又被收回一点。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我看到的更多是前人砍树,后人暴晒。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想到两个历史故事:“曹刿论战”和“白衣渡江”。
“曹刿论战”的故事课本上有,大家比较熟悉。
鲁国战胜齐国之后,鲁庄公问曹刿制胜的秘诀,曹刿回答靠的是“勇气”。在这里,曹刿很巧妙地避开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实力更强的齐国要对鲁国击鼓三次,而不是直接进攻?
其实,是曹刿破坏了约定俗成的信任。
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中有这么一个知识点:春秋时期的战争性质是争霸,而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是兼并。两者的区别在于:争霸战争只为决出胜负,而兼并战争不仅要决出胜负,战胜一方还要侵占战败一方的一切。
曹刿主导的长勺之战属于争霸战争,目标是决出胜负,过程中有繁杂的规则,比如不斩来使、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捕获年长的人)等。
比如,发生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晋、楚两国之间争霸。开战没多久,晋军被楚军击溃,在逃跑的过程中,战车坏了,追上来的楚军竟然还帮助晋军修理战车,好让他们继续逃跑。这件事记载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中。
这就能明白曹刿使的那点小聪明,他没有在齐国击鼓的同时也以击鼓回应,却趁人不备搞偷袭,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
前人砍树,后人暴晒。曹刿就是那个砍树的人。
只要开了类似的先例,权谋与算计就会逐渐取代规则与信任,让毁约与背叛成为主旋律,让无数的士兵与百姓失去生命。从此,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白衣渡江”是三国时期的典故。东吴的吕蒙为夺取蜀汉的荆州,让士兵伪装成商人,身穿白衣(普通百姓的服饰)逆流而上,突袭荆州重镇江陵。
因为镇守荆州的关羽正率军北伐,导致后方空虚,吕蒙军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控制了要地,并在关羽南下救援的途中设伏将其杀害。
蜀汉当时是东吴的盟国,吕蒙破坏了约定俗成的信任,致使吴蜀联盟破裂,容易被北方的曹魏各个击破。
更严重的后果是:吕蒙让士兵化装成平民赢得战争,会使未来的士兵不再对无辜百姓仁慈,只有赶尽杀绝才能确保免除后患。战争屠杀的种子已悄然种下,战争将变得更加灭绝人性。
前人砍树,后人暴晒的事今天也在不断地上演着: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救护车跨省转运收费被举报事件、嘉兴“买A退B”逼快递小哥动刀事件……当事人无不为了“小胜”而破坏了约定俗成的信任。
每一例个体通过不当方式获取的胜利都会使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需要被平等对待的人、需要被看见的隐性压迫逐渐被污名化、沦为笑话,让本来应该被解决的问题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回顾本文开头我本人遭遇的跑操请假事件,之前对学生信任和体谅、灵活执行制度的初衷被辜负,是因为在缺乏系统支持的情境下,少数人的行为导致集体信任受损,最终引发“一刀切”的严规。
我建议班主任们以此经历为戒,从以下两方面优化:
一是建立透明的协商机制。涉及学生权益的决策(如请假规则)应通过班会、学生代表会议等渠道共同商议,明确标准(如生理期请假需校医室证明或事后补假),让规则来源公开化、程序化。这既能避免随意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是引入轻度核查流程。还是以生理期请假为例,可以建议学生至校医室休息,以区分真实需求与懈怠心理,避免有人虚假请假。
归根结底,教育者需要在信任与规范之间寻找动态平衡。既不能因少数个案放弃人文关怀,也不能放任自由破坏制度公平。通过构建参与式管理、分层级响应机制,方能在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中,守住学生成长所需的弹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