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1月7日 星期

以不加重师生负担、消耗师生精力为度
——您觉得还有必要用粉笔出黑板报吗?(续二)

龙泉许东宝

粉笔字、铅笔字、毛笔字在书写技巧上各有特点。写好粉笔字本身就是一项重要技能。黑板报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和展示粉笔书写的实践平台,绝不能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将其遗忘或舍弃。

至于黑板报完成后学生会不会阅读,这确实难以保证——文科素养较好的学生可能会关注,而平时不太爱阅读的学生或许不会留意,这一点我们无法强求。

树人中学张祖平

我读初中时,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几乎由我一人包办。参加工作后担任班主任多年,我也曾多次指导学生完成出黑板报的任务,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我不赞成学校继续让学生用粉笔出黑板报,理由如下:

一、过程费时费力。黑板通常高约2.5米、宽约4米。出一期黑板报,一般需要五六名学生分工协作,包括写字、绘画、清洁等,耗费大量课余时间,甚至可能影响正常学习。有些班主任让学生放弃几节“副科”的时间来赶工,还不一定能完成任务。

更有甚者,要求学生周末返校加班,从策划到收尾,至少需要半天时间。若班主任不在场,学生效率往往大幅下降,周一返校后返工的情况不在少数。个别班主任甚至请家长代劳或花钱外包,这已完全背离了黑板报的教育初衷。

二、存在安全隐患。学生争分夺秒赶工,踩着桌椅爬上爬下,而桌椅可能不稳,还容易被路过的同学干扰。如今的学生普遍缺乏攀爬经验,班主任不可能时刻盯住学生的每一个动作,而学生稍有不慎就可能摔倒。在校园安全备受重视的今天,此类风险不容忽视。

葛永锋

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室后墙已不再设置黑板,而是改用一块大小相近的软木板。若需出班刊,学生可按主题将文案和图案打印出来,再用彩色工字钉固定在软木板上,操作简便。

至于保留黑板的学校,因校而异,有的学校将黑板报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于学期初统一设计布置,一次性完成,内容可维持一整个学期,师生省心省力;有的则规定每半个月或每月更换一次主题,且定期评比、排名,并与班级考核挂钩。

我们要反对的是后一种“任务驱动”模式,师生负担加重,疲于应付,不仅消耗学生精力,若评比过程不够公正,还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浩 军

黑板报不仅仅是墙上的装饰,更是一个微型的、动态的、由学生主导的项目式学习平台,是跨学科综合能力实践的绝佳载体,其育人作用具有多维度、立体化的特点。

从版面规划、专栏布局、内容选择、图文搭配到任务分工,学生完成一期黑板报,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项目策划与管理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其逻辑思维和组织协调能力。

同时,黑板报的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应用课堂知识、实现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机会。通过设置《时事周报》《传统节日》《校风校纪》等专栏,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计内容,将宏大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身边可感可知的故事与画面,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变,使黑板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德育阵地。

此外,黑板报还可以成为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扇窗,成为表达情感、展示个性的窗口。通过开设《心情驿站》《梦想墙》等互动栏目,有助于学生疏导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总之,学生出黑板报是一项小成本、大收益的育人活动。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黑板报超越装饰功能的深层教育价值,积极引导其向内容生活化、形式多元化、参与全员化、功能融合化的方向发展,让这一传统园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育人活力,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全面成长的沃土。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