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1月7日 星期

论小学数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以“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结构化教学为例

●小学数学教师应以结构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进阶路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发展。

□天台县城南小学 叶锦秀

核心素养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进阶的过程。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实施基于宏观视野的整体性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把握知识整体架构的同时,深化对细节的理解,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针对部分学生因长期局限于点状、零散的学习模式而陷入浅层学习的困境,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内容为载体,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进阶的实践路径。

一、知识前联:任务驱动下唤醒二维意识

三年级学生虽已掌握“长度单位进率”“长方形面积计算”等知识,但仍易混淆一维与二维的度量逻辑。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直接告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教学方式。这虽然能快速达成知识目标,但压缩了学生感知、理解“边长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认知历程。

为此,教师可通过设计驱动性问题打破知识间的壁垒,如提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扩大2倍,面积如何变化?”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突破长度与面积关系的认知障碍。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直观化手段使学生清晰理解边长倍数变化的实质,实现从一维长度到二维面积概念的思维过渡,达到核心素养进阶的初步萌发阶段。

二、知识进阶:活动贯通认知的双向路径

数学学习具有螺旋递进的特性,因此教师基于整体教学视野需构建递进的知识阶梯,引导学生深悟知识本质,实现知识与素养的同步进阶。这一过程需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逐步推进。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置于“边长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关联类推深化对面积二维属性的认知,系统探究边长变化与面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内在逻辑,揭示单位进率的数学形成机制。这一环节标志着学生核心素养的进阶进入发展阶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确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本质上是二维空间度量关系”这一核心数学观念。使学生能够独立推导并清晰理解“当边长扩大为原来的a倍时,面积将扩大为原来的a的平方倍”这一形成路径,进而把握一维长度变化对二维面积的作用机制,然后便能够自然推导出特定情况(如边长扩大10倍会导致面积扩大100倍)下的结果。在应用层面,这一规律为单位换算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并初步建立起从“长度”到“面积”,再到“体积”的度量知识进阶框架。

这一过程深化了学生对“二维尺度变化”本质的理解,运用整体性教学策略强化了知识递进的逻辑衔接,使双向认知路径更加清晰,通过结构化教学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进阶至“生长—成熟”的关键发展阶段。

三、知识后延:探寻关联中构建思想环路

数学学习的关键之一是探寻知识的关联与循环。一方面,要在内容层面构建知识结构的“形”;另一方面,要在方法与思想层面凝练结构的“神”。“神”是“形”的内化与提升。教师在从探寻“形”到体悟“神”的过程中,推动学生素养实现进阶飞跃,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形神”兼备的知识结构可通过可视化工具与结构化活动达成有机统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对比板书,比较分析长度与面积的进率差异,纵向延伸至公顷、平方千米等大单位,引导学生归纳“平方”的二维累加本质。提及“公顷”时,学生能够直观联想到其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100米×100米)。这为体积单位(立方)的三维拓展奠定基础,有助于构建“线—面—体”的整体性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形成单位进率学习的认知闭环,实现知识结构的清晰外显与逐步内化。

这种知识闭环的构建,实现了知识结构的外显化,更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层循环特征。在整体教学视野下,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归纳、解释与运用知识,并提炼内化知识,实现外在知识循环向内在思维结构、认知结构循环的转化。从学生认知发展视角分析,该循环表现为知识应用与认知深化的双向互动机制。通过将面积变化规律迁移至体积变化,学生贯通了从长度一维到体积三维的认知路径,在核心素养层面实现质的飞跃。

通过这种纵向贯通与横向关联的教学设计,知识链的内在逻辑得以凸显。大视野下的整体性教学,为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