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仙李白”阶梯任务群以跨学科学习模式,分层次引导学生解读经典作品,系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杭州市三墩小学 郑影竹
当前,一部分语文跨学科学习存在教学知识覆盖较窄、学生素养能力较弱、教学设计思维含量较低等问题。基于跨学科教学转型需求,笔者以“逆境中成长”为主题,构建贯穿低、中、高三个学段的“诗仙李白”阶梯任务群。该设计以年度为周期,立足语文教材、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深入挖掘李白诗歌中的精神价值,系统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跨知识游戏记录
第一学段以“李白成语嘉年华”为核心任务,通过实践活动,强化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思考,进而深化其对成语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具体实践中,低年级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搜寻、归类等方式整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九天揽月”“直上云霄”“桃花流水”等与李白相关的成语。同时,结合击鼓传花读古诗、猜猜看等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成语含义,既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又帮助他们增进对李白的喜爱之情,有效消除时代陌生感。
在解析成语典故时,可让学生阅读李白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借助鲜活的故事增强理解与代入感。这些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的成语,不仅是汉语的瑰宝,也是李白诗歌得以流传千古的“活化石”。此外,可开展成语绘画、成语集制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积累并运用成语,从而使其深刻感受李白的语言魅力,并有效提升表达与运用的能力。
为实现与李白相关成语知识学习的螺旋式上升,教师可将活动设计分为三个阶段,阶梯式推进:首先,通过击鼓传花、萝卜蹲等游戏开展“画中有诗”活动,在阅读古诗插图时回顾诗题与内容;其次,开展“诗中有画”创作活动,根据成语意思绘制插画,并在班级“语文苑”展示;最后,完成“成语猜猜看集锦”任务,其中设计“画中有诗说月亮”“画中有诗送友人”“诗中有画绘山水”三个环节。
开展以成语为载体的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深化语文实践,消除学生对千年人物李白的陌生感,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从能力培养维度看,这样的探究过程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驱动学生实现阅读链接与深度理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完成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后,成果输出环节成为实现学习闭环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成语背后的情感思想,积累运用成语的经验,制作成语集,通过美术与文学的多元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
二、跨技能情感体验
第二学段以“李白人物浮世绘”为核心任务,旨在重构未曾谋面的历史人物形象,以多维度认知策略引导学生实现李白形象的具象化还原。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李白诗歌文本及生平史料,通过外貌特征描绘掌握肖像创作技法;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问题链驱动学生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国画的构图传统与李白浪漫主义审美意象的联系,系统归纳人物的形象特征;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各朝代李白肖像作品,系统归纳人物形象特征与精神气质,为动态实践奠定认知基础。
在静态认知建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动态实践活动,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促进学生对李白形象的立体感知。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一是指导学生梳理李白创作诗歌的游历路线并完成运动定向任务,在空间维度还原李白人生轨迹;二是启发学生通过配乐演唱强化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三是引导学生对比各朝代李白肖像作品的变化,结合“人生逆旅图”情境体验,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典型诗句中深度体悟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此类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更能助其实现认知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
当学生对李白的外在形象与人生轨迹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深入到对李白艺术风格与精神内核的探究。围绕这一认知过程,任务群设计了三个递进式的实践环节。一是“人物图鉴”环节,教师可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开展素描、国画、漫画等多种形式的李白肖像设计活动。二是“山水环游”环节,在完成人物形象的基础建构后,教学活动向跨学科体验维度拓展,利用定向运动等体育活动展现李白人生中的重要事件节点,通过古诗新唱音乐活动将律动、演奏、演唱与古诗意境相互融合。三是“逆境评述”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李白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实践探究环节结束后,为突破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跨学科知识支架的搭建成为关键。为此,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设计跨学科活动。这些跨学科的知识内容就像多方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主题。例如,学生可从书法中体会李白的性格。
通过多维度学习与实践,学生才能实现从知识积累到文化认同的升华。具体表现为,学生将教材的学习扩展到这一文学系列的学习,并能够模仿语言表达方式写文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明白从写实到写意的创作变化,再进行模仿,因为学生习得语言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模仿,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肖像、书法。这一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李白的文化影响力,还能让其持续对国画、书法等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跨媒介成果共享
第三学段以“李白诗歌意象派”为核心任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学生的思辨冲突为切入点,借助真实可感的跨媒介工具,组织扎实的课堂语言实践,从而有效激发并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真实发展与成长。
具体可实施三阶教学策略:其一,在古诗积累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检索与比较分析,系统梳理李白诗歌中“月”“酒”“山水”等核心意象;其二,在语言实践层面,强化字音校准、节奏把控与诗意解析的诵读训练,建立“意象—主题—情感”的关联认知;其三,在思维发展层面,设计观点碰撞活动,促使学生通过资料提取与逻辑论证拓展对李白形象的多维理解。
语言实践层面的坚实基础,为高阶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储备。课堂内,教师可以结合李白的古诗意象,组织学生以圆桌会议的形式探究“李白是酒仙还是诗仙”,并寻找相应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文字、视频等媒介展示论证过程,揭示李白具有浪漫主义诗人、乐观人生态度践行者等多重身份。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实现从理解到思辨,再到语言实践运用的进阶,将思维转化为富有创造性的表达。
课堂内的深度探究需延伸至社会场域,实现认知的生活化迁移。课堂外,教师可以设计并开展“李白的其他身份”跨学科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小组交流等方式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生不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还能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解密李白在美食、养生、书法等诸多领域的多元身份。
多元信息的碰撞需要依托结构化的研讨机制,以促进思维的深度加工。教师可以采用“碰撞会”的形式,借助研讨平台,拓展学生对李白形象的多元认知,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争议点,围绕聚焦点展开讨论,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寻找共识点,既可以认同他人的正确观点,也能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层次提升,形成对李白形象的立体认知。
争议解决过程中,社会调研资源的系统性运用是关键支撑。社会调研型项目资源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拓展而来,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社会、联系实际,学会调查研究的方法,提高对数据、素材的研究分析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调查方法提升数据素材分析能力,在探究李白积极乐观精神气质的过程中,实现与千年文化“大先生”的精神相遇。
“诗仙李白”阶梯任务群推动了学生从知识获取到价值认同的升华,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育人闭环。该设计不仅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更立足于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逻辑,通过主题研习探索学科育人规律、凝聚学科合力,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螺旋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