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11月7日 星期

“音乐+”赋能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


●“音乐+”教学赋能小学生情绪管理,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路径。

□义乌市望道小学 杨 绮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背景下,部分小学生难以识别和应对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音乐+”是指将音乐与多种元素相融合,旨在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心理素养。本文从情绪的认知、表达和调节三个维度出发,将音乐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结合,对“音乐+”赋能小学音乐教学进行初步探索。

一、情绪认知

情绪认知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涵盖对其自身情绪状态的理解与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就音乐教学而言,情绪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在音乐欣赏与表演过程中识别并理解他人在表达情绪时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等情绪信号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音乐作品进行再度演绎,通过深度参与表演与欣赏活动,在模仿与再创作中促进情绪能力的发展,从而纾解内心困扰、表达情感,并逐步学会调节情绪。

二、情绪表达

情绪表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实践途径。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选取风格、节奏、旋律和音色对比鲜明的作品,引导学生闭目聆听、沉浸其中。以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甜梦》为例,教师可将《小夜曲》《梦幻曲》等乐曲组合成教学单元,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乐曲的音乐特点,帮助学生感受愉快、平静等多样情绪,从而学习如何通过音乐来识别和表达情绪。

在学生具备基础情绪感知能力后,教师可围绕特定情绪主题开展音乐教学。以人音版六年级下册《我们是朋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深入讲解歌词内涵、分析旋律节奏特点,结合小学毕业生即将面临分别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传递的珍贵友谊情感,促进其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其对音乐背后情绪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音乐情绪日记,鼓励学生记录课后的情绪状态及对所学音乐的感受。例如,让学生选择一首能反映本周自身情绪的音乐作品,以“发朋友圈”等贴近生活的形式,将个人情绪感受与对音乐的理解融入日记撰写过程。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三件小事”(快乐的事、悲伤的事、难忘的事)开展“音乐故事汇”活动,结合音乐辅助讲述个人心灵故事。例如,分享与家人过新年收红包的快乐经历时,搭配《好日子》等轻快的音乐。

为促进创作成果的交流,教师还可搭建音乐“分享场”,组织学生分享个人音乐创作成果、音乐故事及对音乐的理解。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音乐作品各具个性,在分享过程中,他们能够相互学习、彼此启发,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情绪表达能力,还能在交流互动中增强自信心,实现共同成长与进步。

三、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心理过程。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设计音乐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节奏与韵律。例如,在中低学段开展“音乐传球”游戏:音乐响起时,学生根据音乐节奏传递皮球;音乐停止时,手持皮球的学生需做出与当下情绪相关的动作。音乐互动游戏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能让学生的情绪得到表达。

在互动游戏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表达与静心聆听双轨并行的方式调节情绪:一方面举办“情绪热力图”活动,以红色代表激情、蓝色代表平静,引导学生结合对应情绪与音乐节奏编舞;另一方面开展“音乐冥想”,让学生选择喜爱的音乐闭眼聆听,以平复情绪、调整心态,掌握自我调节方法。

为实现情绪调节能力的系统化培养,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体验—感知—迁移”情绪调节闭环:在科学探究中,引导学生从声音的物理属性理解其与情绪之间的关联,学会依据客观规律调节情绪;在艺术整合中,指导学生通过多感官联动深化情绪体验,并学会将抽象情绪进行具象化表达与释放;在文学联结中,启发学生借助文字解读音乐中的复杂情感,提升对情绪的认知与表达能力。该教学模式契合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使情绪调节培养自然融入各类学习场景,实现在学习中调节情绪、在情绪调节中促进学习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在“音乐+”赋能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教学实践中,科学探究、艺术整合、文学联结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搭建了理解音乐、调节情绪的桥梁,既丰富了音乐教学形式,又切实助力学生提升情绪认知与调节能力,为小学阶段借助音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