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聪聪 肖璐璐 刘玲玲
近年来,针对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等一系列问题,党和国家作出了系统部署和政策指导。其中,《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明确提出“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温州,是一所由国企举办、全国劳模创办、两代全国劳模兴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也是浙江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校以“医康养”“数智造”为特色,获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全国健康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单位,取得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连续2年)、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等百余项标志性办学成果。
学校充分挖掘“国企创业底色”和“劳模创校基因”,以体系化设计、场景化落地、生态化演进为路径,以数智赋能为支撑,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一像、一院、一馆、一课、一案”“五个一”的劳动教育闭环生态,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像”定标:绘制动态化劳动新人画像,锚定育人坐标
画像不仅是目标,更是驱动生态循环的起点。学校突破传统教育评价框架,全面推行“人工智能+劳动教育”的教育应用模式,联合头部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绘制五维匠人素养模型,即“匠魂(职业信仰)+匠能(专业技能)+匠行(实践担当)+匠新(创新思维)+匠德(劳动品格)”,并开发“AIGC+劳动素养”监测系统,采集学生实训、技能竞赛、创新项目、志愿服务、就业去向等“100+”行为数据点,动态生成成长雷达图。
比如,针对从市场营销专业“跨界”安宁疗护专业进行“回炉强技”的本科毕业生,学校系统记录了其参与校内教学、护资考试、创业竞赛、医院实习、北京就业的劳动轨迹,为其转型之路提供了精准的成长参照;又比如,采用画像所提供的目标引导与过程反馈,学生从存在技能短板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这两个案例共同证明,学校的育人画像已成功从一个静态的评估标准转变为驱动学生职业发展的“生长型指南针”。
“一院”筑基:成立实体化劳模工匠学院,打破产教壁垒
学校突破传统“挂牌式”产教合作,建立了产教融合智能评估模型,科学评估校企项目效能。比如,通过实体化运行劳模工匠学院,以数字化思维推动交叉学科建设,重构专业、课程、教材和课堂;邀请学校原党委书记、全国劳模杨作军任劳模工匠学院荣誉院长;聘请100多位劳模工匠、技术能手、企业老总担任产业导师,与校内教师结对开发课程,承接企业真实技改课题,打破产教“数据壁垒”;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非遗大师进校园”“千人岗位体验”等劳动教育活动近千场。这一系列举措,切实打破了产教壁垒,盘活了劳模工匠资源,显著提升了校企协同育人效能。
同时,学校还通过“劳模工匠学院+二级学院”的“1+N”院系融合,破解当前高职劳动教育存在的“形式化”“碎片化”“与专业教学脱节”等现实突出问题。比如,学校立足温州“中国工艺美术之都”这一定位,以“AIGC+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突破,成功打造“AIGC+工艺美术教学平台、资源库与作品集”应用场景,通过AIGC工美实训室建设、AIGC+工美课程创新、AIGC科研项目孵化、AIGC设计创意创业平台、AIGC社区交流与竞赛活动、AIGC职业技能培训等6个方面的探索实践,使其成为学科交叉、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并被列入省级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此外,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针对产业需求定制专业群课程,有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其跨学科思维。
“一馆”铸魂:打造沉浸式劳模工匠馆,活化精神传承
学校摒弃了传统的说教式展陈,以“百年匠心·东方印记”为主题,通过手作工坊、数字交互、场景复原等方式,打造出“体验—创作—传播”三重升华空间,形成劳模工匠馆、瓯窑博物馆、石雕博物馆、生命体验馆等“1+N”的劳动文化空间,旨在实现劳动教育文化生态的数字化重构。
该空间以瓯窑古陶瓷为主题,收藏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元代各类代表性器物160余件,时间跨越3000多年;以近现代温籍石雕大师创作的石雕艺术品为主题,收藏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代表作品40多件;以姜立纲、南怀瑾等地方文化名人故事为主题,全景复刻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全面演绎一代匠人故事,让学生在场馆中沉浸式体验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一课”赋能:构建链条式劳动教育课程,重塑教学逻辑
遵循“认知—实践—创造”的人才发展规律,学校将“一像”中的素养目标、“一院”的实战经验、“一馆”的精神感召,融合转化为“可教学、可评价、可生长”的知识图谱,构架起“基础层—专业层—创新层”三阶课程体系,以解决传统劳动教育“重技能轻精神、重个体轻生态”的痛点。
在基础层面,学校设置了劳动价值观基础课,回答“为何而劳”之问。通过口述劳动故事、创业工作坊等,实现沉浸式情感唤醒与具象化实践,让学生在“心动—情动—行动”这一过程中理解劳动意义,奠定“匠魂”“匠德”的精神根基。
在专业层面,学校设置“工匠+”模块课,回答“如何精进”之问。将课堂嵌入真实产业生态,让学生服务真实生产对象,以“真问题、真项目、真评价”推动学生从“操作工”成长为“思考者”,淬炼“匠能”“匠行”素养。
在创新层面,学校设置“新质劳动”项目课,回应“何以创新”之问。以“技术伦理思辨+社会价值创造”双核驱动,围绕新质生产力要求,推出《AIGC应用指南:智能时代的必修课》等系列数智教材,推动学生从“解决问题”跃升为“定义问题”,成就“匠新”维度,践行劳动教育的时代表达。
“一案”贯通:生成蓄水式劳动学分银行,生成劳动档案
学校坚持“劳动轴”围绕“发展轴”转,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劳动习惯养成分(基础课程)+工匠素养分(专业课程)+社会贡献分(青年入乡创新创业等创新课程)”,构成学分银行,生成劳动数字档案。其中,学分与“一像”素养值、“一院”认证、“一馆”实践深度绑定,支持跨课程、跨学段、跨领域兑换,贯通整个人才培养链,有效提高了学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和企业满意度也获得显著提升。
多年探索实践表明,“一像”可为成长导航,“一院”可为能力筑基,“一馆”可为精神铸魂,“一课”可为素养赋能,“一案”可为“新人”认证,五者已不再是简单叠加,而是构建起“数据驱动、资源循环、价值共生”的劳动教育生态体系,有助于形成更为完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闭环,为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了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