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通过艺术创作帮助治疗“心病”,将艺术表达和心理疗愈结合起来……最近,浙江音乐学院联合中国美术学院推出的首届艺术疗愈微专业正式开课。这一微专业由两所高校共同授课,并将联合签发修读证书。
艺术疗愈、书法审美与文创设计、工程师素养、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与监管……在浙江高校,像这样涌动着时代气息的微专业正在加速“上新”。那么,高校对微专业建设有哪些考量?微专业又将如何影响高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就这些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省内多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
多元发展:
一个微专业就是一扇门
光电智能感知、未来空间智能设计、“AI+公务员实务”……本学期,浙江工业大学面向全校学生推出了15个微专业。校方还在报名指南中,按就业导向、深造导向和能力导向等3类不同需求向学生提供微专业选择参考。
布局哪些微专业,学校作了一番思考。“一方面是围绕学生成长需求,随着技术发展和用人单位要求变化,复合型知识背景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日益被看重;另一方面是聚焦工程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特别是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新兴方向。”浙工大教务处副处长王永固表示。
浙音首批“试水”的微专业共有4个,除了艺术疗愈,还有艺术管理、艺术创新与实践、沟通和写作。“这些微专业经过精心筹备,对于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浙音教务处处长陈沛说。
“台前”的微专业增多,“台后”是高校院系的扶持力度在加大。记者了解到,浙工大将微专业作为实践交叉复合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之一,并出台微专业管理办法。王永固介绍,除了向各微专业提供充足的建设经费,学校还大幅增加了产业教授授课费在建设经费中的占比,为更多产业专家走进微专业课堂创造条件。同时,还将教师参与新设微专业课程的工作量系数调整为1.2,以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微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本学期推出了6个“AI+”微专业,涉及乡村教育振兴、幼小衔接教育、社区托育等方向。这些微专业也是学院推动“AI+”全面改革的重要内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则通过组织二级学院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来挖掘微专业的发展方向,最后推动建成14个微专业。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微专业建立起跨学科学习的视野。”王永固说。浙工大规定,学生所修微专业课程如与主修专业选修课相通或相近,可用前者替代后者学分,以尽量减少学生的额外学业负担。此外,所有微专业课程目前均不额外收取费用。
“微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有益补充,也是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助理金贵朝从事微专业实践多年,他认为,“相比辅修专业,微专业因其内容聚焦、修读周期短等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如果学校有条件开出更多微专业供学生选择,就能够帮助学生在本专业之外开辟新的赛道,多一个实现自身梦想的渠道”。
机制探路:
值得精耕细作的试验田
2017年,金贵朝和同事发现,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缺口极大,但相近专业的人才培养又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听闻有高校在尝试微专业,金贵朝意识到这种形式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再契合不过,于是合力建起全国高校首个跨境电商微专业。
2020年,金贵朝所在的学院成功获批全国首批跨境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在金贵朝看来,前期微专业的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微专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并非课程的简单堆砌,而是将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与综合实训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几年下来,有了成体系的课程,也培养出了一支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还编写了多本新形态教材。所以去申请本科专业的时候,感觉时机已经非常成熟。”金贵朝说。
“我们希望通过微专业先探探路,因为它比较灵活。”王永固说。在浙工大,微专业正扮演着推进传统专业迭代升级的角色,“比如我们这次开出的未来空间智能设计微专业,就和传统的土木工程类专业大为不同。它与数字化结合程度较高,代表了专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在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潘巧明眼中,微专业就是推进“四新”建设的一个很好抓手,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试验区、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蓄水池。学院在“AI+”微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新路:所有微专业课程均采用线上授课形式,及时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并在后期引入虚拟仿真项目,课程辐射省外高校。据介绍,系列微专业建设带动了学院80多位教师边学边做,积极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并由相关实践孵化出国家级一流课程、浙江省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等诸多成果。
要让微专业真正“小而美”,还需要精磨细研。在浙工大,微专业开出前需要经过三轮专家论证,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各门课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要仔细推敲过。王永固经常叮嘱各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要把微专业和主专业同等看待,教学质量达到同样要求。义乌工商职院教务处处长蒋鹏介绍,学校对每个微专业都会进行“三步走”:先“定方向”,避免各自为政;再定期教研“去重复”,动态调整内容;最后请行业专家“审体系”,确保内容融合,确有价值。
“微专业能否行稳致远,获得广泛认可,关键在于其培养的人才能否具备用人单位和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养。”金贵朝认为,组织微专业人才双选会,正是检验其培养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除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义乌工商职院也在观察各微专业的“小动向”。“如果企业愿意持续派导师、给实践项目,甚至优先录用微专业的学生,就说明微专业对企业而言,是有用的。”蒋鹏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