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安华幼儿园,我们始终怀揣着一个信念:阅读不该是课程表上孤立的环节,而应如呼吸般自然融入幼儿的生命律动。我们渴望让书香浸润每个日常瞬间,让幼儿在翻页的窸窣声中发现世界的辽阔,在图文交织的想象里表达真实的自我。
这个信念的觉醒,源于一次微小的观察:当小班幼儿能复述绘本里胡萝卜的样子,却对自然角真实的胡萝卜视而不见时,我们意识到书本与生活之间出现了断裂。于是,我们决心打破空间的限制,秉持着 “全域沉浸、动态生成”的原则,将幼儿园精心打造成一个可触摸、可探索的立体绘本世界。
在教师和幼儿的齐心协力下,一条长达30米的玻璃廊道变成了“会呼吸的童话镇”。廊道的墙面不再张贴固定海报,而是装上了可触摸、能互动的“故事机关”。我们从“视、听、触、创”4个维度切入,用对话式声音按钮、“感官密码盒”等多种创意装置填满走廊。当幼儿踮起脚触碰墙面装置时,一场关于阅读的生活体验便正式开启。
对话式声音按钮是一个可互动的“故事魔法盒”。只要轻轻按压这个按钮,里面会发出《狮子王》里辛巴的低吼声。每当下课时,走廊里总会响起幼儿的回应:“我是斑马!”“哞哞,我是奶牛!”在这种互动中,幼儿从被动的倾听者变成了主动的故事参与者,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提升。
我们把开关、海绵、刷子等常见的生活物品嵌入墙面的触摸互动区。粗麻布、丝绸、砂纸……不同材质的触摸材料组成了“感官密码盒”。一次,小班幼儿念念在触摸砂纸后突然说:“这像《月亮的味道》里海龟的背壳!”这种跨媒介的联想,正是幼儿用感官体验并思考的生动表现。
我们在走廊阅读区定下“三不”原则:不预设玩法,不示范动作,不限制材料。这里没有“应该这样读”的规矩,只有“你想怎么玩”的邀请;没有教师说“我们看书吧”,却处处是专注的阅读瞬间;没有固定的阅读场所,却时时发生深度的认知联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跟踪数据显示,我们发现持续处于阅读环境的幼儿,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们提升了使用叙事性语言的能力,能够更加生动、详细地讲述故事。在象征性游戏中,他们的表现也显著优于对照班的幼儿。更让人惊喜的是,幼儿们开始主动参与故事创作:内向的苗苗用黏土捏出“背着降落伞的狐狸”,续写了《动物马戏团》的结局;中班幼儿小宇扮演“比武的青菜”后,自发记录起种植日记;几名幼儿甚至提议给《14只老鼠》阅读角添加气味盒子。
在阅读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们也在不断成长和进步。为了更好地评估阅读环境的效果,教师们还开发出了“阅读环境评估量规”,从材料开放性、文化渗透性、互动生成性等多个维度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这里,教师们还学会了“环境回应术”,把幼儿的即时创作保留在墙面上,变成“动态绘本墙”;将幼儿的对话录音剪辑成“童声故事盒”,供大家随时收听。这种“观察—解读—支持”的循环,让教师成为幼儿阅读生活中的“灯光师”——不抢戏,却总能在关键处打亮一束光。
阅读环境的创设也促进了家园共育。通过“环境观察日志”小程序,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教育中。他们每天都会认真记录孩子在家中的阅读延伸行为,日均提交150多条记录。这些记录不仅让教师了解到幼儿在家的阅读情况,也为家园合作提供了更多的话题和方向。
当阅读环境不只是一种装饰,当绘本元素真正转化为幼儿可以呼吸、触摸、重构的生活元素时,教育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未来,我们将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继续播撒“阅读的种子”:在种植园设“植物绘本角”,在沙水区放“流动故事箱”,在光影区留“月光故事灯”,让阅读真正成为幼儿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如同呼吸一样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