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钗勤
10月21日,一场秋雨不期而至,悄然润泽着瑞安市曹村镇实验幼儿园的一方菜地,中二班的“小农夫”们期盼已久的播种时刻终于到来。为了这次播种,他们忙碌了整个9月:承包菜地、举行拔草大赛、清理土壤中的垃圾、根据土壤情况和季节特点投票决定种植的蔬菜品种,还从长辈那里解锁了草木灰的妙用。“小农夫”们为他们的菜地快乐地忙碌着,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亲身感受着四季更迭和生态循环的奥秘。
这正是浙江多地幼儿园着力探索生态教育实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浙江积极创设幼儿园自然生态友好环境,通过可感知、可参与、可探究的自然生态空间,让教育在泥土与生机中自然发生,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儿童的花园”。今年,浙江共有7个区域和42所幼儿园入选全国第一批“生态友好幼儿园”项目试点区、试点园。
创建生态友好的园所环境
“这个味道闻起来好清新!”在瑞安市机关幼儿园,幼儿们每天入园的第一件事不是进教室,而是忙着到各个微型博物馆打卡:在气味博物馆嗅闻薄荷和茉莉;去种子博物馆摇一摇蔬菜种子瓶,倾听悦耳的“沙沙”声;凑近昆虫博物馆里的橙斑翅巨蝗标本,欣赏它绚丽的翅膀……最令他们痴迷的还是正对着幼儿园门口的巨大生态缸,色彩斑斓的小鱼游弋在水草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微型生态循环系统。“这是孔雀鱼,这是天使鱼……”如今,鱼儿已成为幼儿们每天第一个打招呼的朋友。
为了将抽象的生态循环原理转化为直观体验,幼儿园在户外的池塘边建起水培种植屋,并引入一套完整的“鱼菜共生”系统。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们在水培装置中亲手种下菠菜、芹菜、生菜等菜苗。而让这些菜苗茁壮成长的“营养源泉”,正来自一旁的池塘——鱼儿排泄后产生的废水中富含氨氮,被抽取至蔬菜种植槽后,经植物根系吸收净化,重新变为清洁的水源回流至鱼池,继续滋养鱼儿。在这一方小天地里,“鱼帮菜、菜帮鱼”的自然共生关系被生动演绎,抽象的生态循环原理变得可观察、可触摸、可理解。
为了确保探索的科学性,在水培种植屋中,教师放置了放大镜、直尺和种子成长记录本。幼儿们用画笔歪歪扭扭地记录下种子从培养皿中的“小不点”,成长为种植槽中的“高个子”的过程。“大蒜的叶子越长越长,10多天就长到了23厘米!”这样的发现让幼儿们雀跃不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围绕这一目标,多所幼儿园尝试将园所环境变成生动的生态教育教材。杭州市滨江区湖畔幼儿园冠山园区通过优化园内空间,在各班“微生态角”投放本土植物,在户外设置“溜达游戏场”,还原溪流、土坡等自然场景,让幼儿沉浸式感受四季变化。杭州市滨江区国信嘉园幼儿园则打造了集生态观察、数字探究与科学体验为一体的“小i生态园”,让智能喷灌系统、土壤检测仪、自动监测屏等科技设备悄悄走进幼儿的探究日常,使植物的生长变得可视化、可操作。
在地资源融入生态课堂
沿桐坞东路上行,穿过层层叠叠的茶园,杭州市西湖区龙坞幼儿园里桐坞园区就坐落在万亩茶园之间。幼儿园里约75%的幼儿来自周边的茶农家庭,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们对茶树、茶叶格外亲近和好奇。教师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运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把课堂延伸至茶园。
5月采茶时节,幼儿们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茶园,展开自然探索。“茶树是一排一排的,有深绿,有浅绿。”幼儿们分享着自己的发现。进入茶园后,他们观察到有些茶树叶子上有一些洞眼,还发现了茶园里有不少飞虫。他们进一步了解到使用除虫剂可能会扰乱土壤中的微生物平衡,从而降低土壤的保肥力和保水力。为了保护珍贵的茶树,幼儿们试着用更环保的方式除虫。经过实验,幼儿们发现飞虫喜欢灯光。于是,他们合作制作了捕虫灯箱,在傍晚放入茶园,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捕捉飞虫,以对自然最友好的方式守护着他们热爱的茶园。
除了场地资源,龙坞幼儿园里桐坞园区还积极引入茶农家长这一“活资源”。采茶季,幼儿们在茶农的指点下,学习只摘“两叶一心”的采茶诀窍。采完茶,幼儿园还邀请茶农现场示范炒茶。随着浓浓的香味腾起,茶叶在锅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颜色也逐渐变深。幼儿们一边看,一边不自觉地挥动双手,模仿着茶农的动作。
在瑞安市曹村镇,一场更深层次的“园村共建”正悄然推进。2023年,瑞安市曹村镇实验幼儿园牵头成立了“童好联合会”,幼儿与村支书面对面,提出想要走出园门,开展收割稻谷、采莲藕等实践活动的想法,还希望邀请曹村镇的老人来幼儿园担任“农事专家”……了解幼儿的需求后,村支书承诺将全力支持幼儿的园外探索活动,打造“一个村就是一所园”的未来教育场景。这种扎根地方的生态教育模式,不仅增强了课程的本土适应性,更培养了幼儿的地域认同感和环境责任感。
而杭州市滨江区白金海岸幼儿园则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打造“场景化+季节化”双维课程矩阵。在社区公园设立的“微型生态教育圈”里,幼儿们亲手搭建昆虫旅馆,观察雨水净化系统;在樱花跑道上,“自然生态探索廊”成为幼儿感知生物多样性的户外课堂。
在生活中践行生态理念
围绕自然与环保主题,许多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活动,旨在将宏大的生态概念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理解的具体经验。
“童好联合会”成立后,瑞安市曹村镇实验幼儿园的幼儿们很快就迎来了走出园门开展社会实践的契机。秉持着“村童即主人”的理念,东岙村村委主动邀请幼儿们参与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幼儿们积极投入垃圾捡拾和分类工作,并根据乡村常见的垃圾种类,手绘垃圾分类宣传单。他们结成小队,在教师的带领下,前往菜市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分发宣传单,并向老人们当面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副园长张力观察到,“用孩子们的行动去影响村镇居民,往往更有号召力”。
温州民间素有农历二月初二吃芥菜饭的风俗,并流传着“吃芥菜饭不生疥疮”的民谚。今年春天,瑞安市曹村镇实验幼儿园的幼儿们取出去年亲手种植并收获的稻米,和教师合作搭起灶台,再到菜园中采摘新鲜芥菜,洗净、切碎,并搭配胡萝卜、猪肉等食材,制作成香气四溢的芥菜饭。除了自己品尝,他们还将炒好的芥菜饭送给周边的环卫工人、派出所的民警,和邻里一起分享土地的馈赠。从播种、收获、晾晒、脱壳,到最终烹制成饭,幼儿们在亲力亲为中,感知了一粒米从发芽到滋养生命的全过程。
瑞安市教育局学前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周海珍表示,未来将以曹村镇实验幼儿园的耕读文化为载体,打造经典可复制的幼儿园生态教育样板,引导市内各园结合园本特色,开发本土化生态友好课程,真正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生态友好示范园模式。
嘉善县实验幼儿园则将环保习惯的培养,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每当上完手工课,中二班的幼儿们都会自觉把废弃的卡纸收集起来,投入教室门口专设的回收箱。这个回收箱承载着幼儿们的期待:卖废品所得将会作为种植经费,用来购买小菜园所需的植物种子。渐渐地,教师们也被这份认真感染,养成了把快递纸盒等可回收物投进回收箱的习惯。每当回收箱装满“宝贝”时,幼儿们就会仔细打包,请废品回收人员前来回收。今年以来,幼儿们通过这项活动积攒了不少种植经费。
开展节水行动周,引导幼儿手绘节水标志;组建童巡队,监督各班的垃圾分类和午餐光盘情况;开展“地球一小时”亲子活动,鼓励家庭关灯一小时,用手电筒玩“猜手影”等游戏,共度一段节能而温馨的亲子时光……在嘉善县实验幼儿园,环保理念正借由这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在幼儿心中悄然萌芽,为培养具有生态素养的未来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