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

“你不够好”的观念是被有意设计出来的


□伍晋弘

100只红蚂蚁和100只黑蚂蚁被放进一个瓶子里,它们相安无事地活动着。但只要有人开始不断地摇晃这个瓶子,这些红蚂蚁和黑蚂蚁就会视对方为敌人。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玩游戏,放学约上几个同学在小区楼下的滑梯、沙堆、树丛玩捉迷藏、过家家,是雷打不动的日常。小孩子没有手表,一玩就忘了时间。当我们听到各家传出炒菜声,能闻到美味油香时,就知道该回家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坚定地认为,玩游戏,就是开心,赢也开心,输也开心,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让人开心的游戏。

直到我遇见了一个叫“开火车”的游戏。

那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班的语文教师怀孕休假,由隔壁班语文教师代班。有传言说这个语文教师很可怕。可她居然在第一节语文课上说:“我上课之前喜欢玩一个小游戏。”我听完十分期待,心想她也许并不可怕,不然怎么还愿意和我们玩游戏呢?

那个语文教师说,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开火车”。

她随机点一名学生作为“火车头”,考一个学过的知识点,等学生回答完毕,再指定火车往哪开。若是往左开,则由左手边学生回答新的问题,以此类推。

果然可怕。这个游戏的可怕之处在于:一切都无法预知。

我们不知道“火车”会往哪个方向开,也不知道教师的提问范围,连临时抱佛脚的机会都没有。

更可怕的是:如果回答不上来,就会被教师教育一番,然后罚抄。第一次答不上来,抄5遍;下一次再答不上来,那就抄10遍……抄不完不准回家。

自她代班以后,课间走廊上少了很多玩耍的学生,他们都在教室里抄知识点,以确保放学能按时回家。

期末测试结束后,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提升非常明显,但我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这个游戏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后来我当了教师也不忍心使用这种方式提升学生成绩。因为我意识到,这个游戏会给人带来一种心理压力:先给你定一个几乎不可能达成的目标,等你完不成时候再告诉你“你不够好,你不够努力”。

除了开火车,每逢大考前夕,班主任都会制作一个“龙虎榜”,要我们写上上一次考试的成绩、本次要超越的同学、想要达到的目标。

一股危机感油然而生,我一方面很害怕同学来询问我的成绩,这意味着我会成为他人“要超越的对象”;另一方面又很害怕有些同学突然就不想和我玩了,因为我可能把他当成了竞争对手。

每次成绩公布后,总能看到以前玩得好的同学,彼此之间的交流慢慢流于表面。

多年后回想起来,我意识到这两种情绪本质上是一样的,是被有意引导出来的恐惧。

后来上了初中,我慢慢总结出一个规律:每次只要我和谁玩得好,教师在下一次调座位时一定会把这个同学调开,然后调来一个我并不喜欢的同学。

我非常珍惜和我玩的朋友,但又不敢和他们关系太好,生怕下次老师把我们分开远远的。于是,我在班上的朋友很少。

那时,我只是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规律”,没有意识到这是被有意设计出来的。

好在那个时候考试很少,不像今天这样有月考、周测、日清、热身等五花八门的考试,我们还有很多玩耍的时间。

刚参加工作时,我被各种各样的考试搞得非常焦虑。因为不管大考小考,学校都会将每个班的成绩统计出来排名,排名靠后的班级与相应学科教师要写反思汇报、说说自己教学上有什么问题及改进措施;如果一直没有起色的话还会被领导约谈,并成为日常推门听课的主要目标。

因此,每次统计成绩时我都会很紧张:靠前的学生成绩有没有下降?中间的学生成绩有没有上去一些?靠后的学生是不是依旧没有起色?

即使学生成绩都有所提升,也丝毫没有减轻我的紧张:是不是试卷整体难度降低的缘故?其他班的成绩有没有跟着提升?我班的排名有没有靠前一些?……

那时的我,只觉得自己教得还不够好,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还不够多。当自己的身体已然很疲惫,回到宿舍想玩手机时,一股罪恶感夹杂着自责也会冒上来——学生成绩还是那么糟糕,我又怎么好意思舒服地躺在床上休息呢?

那时的我,丝毫没有意识到,“你不够好”的观念是被有意设计出来、偷偷被塞进我脑子里的。

在我读书的时代,我能明显感觉到班主任往往会偏向女生。例如在奖励面前往往是“女生先拿”,在集体活动需要人手时却是“男生先上”;同样是违纪,对女生的惩罚往往轻描淡写,对男生则会比较严厉。

这使得班级里很容易出现男女生相互看不惯的氛围,男生会做恶作剧惹哭女生,而这又会进一步强化班主任的“重女轻男”倾向。

我当教师后才意识到问题所在:一般来说,女生在课堂上更能坐得住,也更愿意去配合教师,教师自然会更喜欢女生。

而男生上课时总是忍不住做小动作、说悄悄话,也坐不住,遇到事情容易冲动行事。实际上,这恰恰是这个年龄段男生的特点:高能量、爱表达、好活动。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体系下,这些特点统统变成了缺点。

在当时追求升学率的环境下,女生的特点更容易出成绩,主流社会环境更青睐女生的这些特点,自然就有部分学校有意地去培养这些特点。

因此,教师这种倾向也可以说是有意设计的结果,是不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

很多学生上小学的时候能考90多分,到初中只能考个七八十分,若是上高中则只有五六十分。明明知识储备一直在增加,但为何这些学生还是会感觉自己“越来越笨”呢?我觉得,这也是有意设计的结果。

玩拓展游戏的时候,如果难度太高,玩家一定会团结一致、集体要求降低难度。

但如果把场景换成学校,一切都变了:当一个七年级、不过十二三岁的学生就要理解复杂概念时,当课本里的内容变得越来越难时,当一张试卷需要阅读的字数变得越来越多时,当玩耍放松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时,没有多少人敢去质疑……

相反,很多大人更倾向于认为“孩子越来越笨”“学生越来越难管”“动不动就抑郁,都是惯出来的”……毕竟,指责学生是最安全的。

我想说的是,不要去做摇晃瓶子的人。尊重每一只蚂蚁自我前行的节奏,是教育者需惨悟的智慧。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