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

高校建设研学旅游高质量数据集的策略研究


●高校建设研学旅游高质量数据集,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破解研学“供需错配”困局,实现从“人找课”到“课找人”的精准匹配。

□浙江树人学院 贺 倩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在千行百业的深入推进,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研学旅游作为教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业态,已成为高校创新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数据集的支撑。基于此,本文从高校建设研学旅游高质量数据集的重要性、方法路径、应用场景三方面,探索相关策略。

一、重要性

高校建设研学旅游高质量数据集,并不是简单地把数据堆在一起。首先,研学旅游市场长期存在“供需错配”问题,具体表现在:高校难以评估课程质量,研学机构盲目开发产品,监管部门缺乏高效的管理工具。建设数据集,可以汇集研学机构的基础信息、运营监测等多维度数据,为监管部门提供真实且全面的决策依据,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的科学决策水平与精准治理能力。其次,研学机构可通过数据集建设,对在不同场馆的停留时长、互动次数等学生行为数据及学生成长需求进行深度分析,实现“千人千面”的课程定制,告别传统研学产品同质化问题。研学机构还可以通过对过程数据、结果数据的系统收集,构建一套科学、多维度的研学效果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为高校选择优质的研学基地提供参考。最后,高质量的数据集对于智能问答辅导、学业成果评估等各类教育场景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人工智能+教育”夯实基础,从而进一步激活“人工智能+研学”新生态,促进高校研学教育智能化落地。

二、方法路径

数据集的建设需以应用场景为导向,聚焦行业监管、产品创新等实际需求。具体来说,数据集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涵盖研学基地基本情况、课程设计等的基础数据;二是记录研学过程中用户偏好和特征等信息的画像数据;三是包括测试成绩、导师评语等的评价数据;四是基于原始数据加工计算出的评价指标、偏好标签等衍生的指标数据。统一数据的“语言”体系,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的关键。必须率先制定并统一数据元标准、隐私安全规范等数据标准。数据采集应尽可能广泛和多元,可通过物联网、第三方平台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采集。同时,根据反馈和应用需求不断扩展数据维度和优化数据质量,才能保障其持续运维与迭代。

三、应用场景

以浙江树人学院为例,学校旅游管理系积极开展研学旅游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工作,深入行业调研,并联合之江文化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共同构建多模态研学语料库。学校文旅创新创业团队已深入45个研学基地,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市场调研等工作;与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大数据中心合作,共同制定研学旅游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标准,探索基于数据的课程设计、效果评估和个性化推荐等应用场景。

学校与之江文化中心联合开发了文博研学数据集,并协助开发了研学旅游线路。一方面,梳理管理平台上的用户数据,包括人员画像、预约、模块访问等多种数据共计5万余条。对实施的研学课程进行跟踪调研和数据评价,发放问卷500份,标注用户对课程的各类评论数据,形成客观、科学的课程标签体系。对研学用户经常会问的问题,通过专家系统进行研究梳理,形成高质量研学旅游问答对数据1000条,用于开发多种研学旅游智能体。另一方面,通过数据集分析学生知识盲点,优化课程设计。

此外,学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研学旅游”场景,通过智能匹配与推荐机制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研学方案,基于1000余名学生的画像数据构建推荐算法模型,智能匹配最合适的研学基地、课程路线和学习伙伴,实现从“人找课”到“课找人”的转变。学校还与杭州数字章鱼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动,合作打造虚拟导览系统与沉浸式体验项目,并利用景区高精度模型、文物三维数据等资源,构建人机协作的“智能AI讲解”,在元宇宙中重建历史场景或自然奇观。学校通过构建评价数据集,开展学情分析与过程性评价。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之江文化中心,对500余名学生的小组领导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行为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可视化的发展评估报告。

高校建设研学旅游高质量数据集,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举措,更是教育、旅游与人工智能应用融合创新的重要实践。这一举措将有助于构建安全、繁荣、智能的数据应用生态,推动研学旅游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提供强大支撑。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