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

地域文化助力幼儿园特色班级建设的实践探究


●幼儿园借助地域文化开展特色班级建设,以突破同质化困境,培育幼儿文化自信,赋能其个性成长。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张思彦

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千班一面”的班级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幼儿个性化发展要求。为打破班级管理同质化的困境,让班级真正成为促进幼儿个性化成长的空间,借助地域文化开展特色班级建设,成为一条值得深入探索的路径。海宁市与绍兴市上虞区的部分幼儿园充分挖掘潮文化与曹娥江孝德文化等本土资源,开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

一、特色扎根:地域文化与幼儿发展的双向适配

幼儿园特色班级建设的根本在于看到幼儿成长的内在需求。基于地域文化的量身定制,可以有效适配幼儿个性化发展。海宁和上虞两地的幼儿园大都围绕“基于家乡文化,源于幼儿生活,实施以儿童为本位的生活化教育”构建特色班本课程。

海宁的部分幼儿园将“勇立潮头、敢试敢闯”的潮精神与“安吉游戏”的自主探究理念相融合,从自然环境着手,开展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例如,海宁市海洲街道中心幼儿园将户外游戏区中的沙水区建成了“钱江潮模拟实验场”,幼儿利用积木、PVC管等材料自己动手模拟潮水形成的原因。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了解了潮水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上虞的部分幼儿园则以“孝德传承”为核心,在日常学习、活动过程中强化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将文化传承内化为幼儿的成长目标。例如,为了让幼儿真正感悟到孝文化,上虞鹤琴幼儿园以“走进中华孝德园”为主题,引导幼儿自主讨论出行方式等问题。在良好氛围的熏陶下,幼儿承担家务、为长辈捶背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孝文化的认同。这正体现了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

二、路径构建:教育实践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特色班级的长远发展需要系统化的教学路径作为支撑。海宁和上虞两地的幼儿园根据当地文化特质实施差异化策略,以“课程开发—环境创设—教师转型—家园社协同”模式,确保地域文化深入到班级教学实践中。

在课程开发方面,海宁的幼儿园侧重科学探究,上虞的幼儿园则关注人文体验。例如:海宁市海洲街道中心幼儿园围绕“我是海宁娃”精品课程,开发了“观潮—探潮—演潮—画潮—玩潮”潮文化课程链;上虞鹤琴幼儿园则邀请老年人走进幼儿园,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长辈,并策划活动回馈长辈的辛勤付出。

在环境创设方面,两地的幼儿园都重视园所环境打造,把地域文化渗透到角角落落。海宁的幼儿园通过“动态探究场景”传递文化,上虞的幼儿园通过“情境化氛围”浸润孝德理念。以海宁市盐官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园将粮官文化中耕读传家的理念转化为种植实践,占地480平方米的露天农场可供幼儿种菜养花、饲养小动物。幼儿在这一过程中,既能领略古代的农业智慧,又能通过观察作物生长周期来理解农耕时序,让粮官文化具象为生活教育。

在资源整合方面,两地的幼儿园均打破园所边界,强调社会资源赋能和家庭资源传承。以上虞区曹娥街道中心幼儿园为例,幼儿园和上虞文旅集团共建项目化研学实践基地,进一步拓展课程资源、丰盈课程实施途径,践行“活教育”理念,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大社会,充分感受孝德文化。

三、经验启示:共性规律与地方特色的多元共生

系统梳理发现,两地的实践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鲜明的地方特色。两地的幼儿园都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能掌握的直接经验为出发点,通过自主探究、实践,让幼儿在亲身感悟的过程中体会到家乡之美。

同时,两地也形成了因地制宜的实践模式。海宁形成了以自然文化主导的科学探究模式,通过观察、实地体验等形式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与探究能力。上虞则形成了以人文文化引领的精神浸润模式,通过亲子互动、民俗实践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与人文素养。

地域文化是学前教育特色发展的“活资源”,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核心目标。幼儿园只有将地域文化的“根”与儿童发展的“魂”紧密结合,以系统化、本土化为抓手,才能让班级摆脱同质化困境,为幼儿打造富有文化底蕴和生命温度的成长空间。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