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聚焦新质人才培养,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李天才 周昌红
深化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已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但现有模式仍难以完全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基于此,笔者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探析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实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多元协同不足,融合体系尚未健全
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尚未健全,权责边界不清,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企业参与意愿不强,偏重短期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关注不足。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脱节,未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的双轮驱动作用。
(二)载体功能薄弱,难以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现有产教融合平台在实体化运行中面临三重制约:一是跨层级管理松散,资源整合困难,政策落地存在断层;二是校企合作难以形成技术转化与经济效益的闭环,实践教学与真实生产衔接不足;三是科研创新偏向理论,校企双方对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的研发投入保守,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职院校应构建“政、校、产、企”协同创新机制。政府需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校企双方可共建产业技术联盟与数字共享平台,并通过双师型团队互聘、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举措,破解技术迭代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增强政策实施的实效性。
(二)积极对接资源,构建产教融合智能平台
高职院校应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和企业资源,并联合科研和创新平台,构建多元协同开发的一体化产教融合智能平台,推动形成产业、企业、教育、科研、创新“五位一体”的全链条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高职院校需紧跟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新需求,提升人才质量,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三)借助数智技术,促进高职教育创新改革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需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构建智能技术和教育创新的双轮驱动框架。一方面,高职院校将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嵌入教学全流程,打造虚实联动的智能化教学场景,促进智能制造等专业与产业升级精准对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建立技术研发和教学转化的双向通道,推动校企联合攻关技术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高职院校需重点推进四个维度改革,包括专业设置实施动态化产业需求响应机制、强化工程师与教师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融入企业生产标准与岗位能力模型,以及构建产教数据协同治理平台。通过系统化融合创新,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动能。
(四)拓宽育人路径,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校企人才共育新模式,组建混编型教学团队,并将企业技术标准嵌入到课程开发中,如推行校企双岗互聘机制。同时,深化“1+X”证书与岗位能力衔接,形成产教联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教学与生产流程精准对接。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整合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等资源,搭建技术攻关与创业孵化一体的产教协同平台。通过“教学—研发—就业”全链条贯通,形成校企共定标准、共管质量、共担风险的闭环生态,从而提升人才适配度与技术成果转化率,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贸学院为例,学校在新质人才培养中,建设了三阶段三层递进式实践育人平台。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的开放共享型产教融合基地,以数字商业领域企业岗位群为基础,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内容,以真实业务流程为主线,学校建设了教学实训中心、综合实践运营中心和产业创新服务中心,构建了三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育人平台。该平台探索校企共建共育共享新模式,使学生能直接接触行业前沿,实现从通用数智能力、岗位数智能力到创新数智能力的三层递进式提升,促进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实现实践内容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嘉职院现代商贸学院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创新打造“匠心引领、数智赋能”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一方面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核,全过程塑造学生的职业品格与攻坚精神;另一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全方位赋能教学,通过重构智能课程、搭建虚拟商业场景、引入企业真实数据案例,锤炼学生在新兴商业模式下的数智技能与创新应用能力,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核心基础是学生培养。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各参与主体及环境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教育、科技与人才深度融合,提升生产力创造与分配效率,形成开放包容的产教融合模式,最终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