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

诸暨市浣东街道城新小学:精心构筑教师的“幸福家园”


□本报通讯员 王 芳

上午7:30,诸暨市浣东街道城新小学的校园里,部分教师在食堂用完早餐后陆续走出,不少人手中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现磨豆浆。“学校提供的营养早餐很贴心,这样开始一天的工作,心里暖暖的,充满动力。”教师们纷纷表示。

这份温暖的早餐,正是城新小学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系列举措之一。学校女教师占比近八成。3年前,针对不少哺乳期教师奔波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实际情况,校工会专门打造了约50平方米的“爱心妈咪小屋”。室内婴幼儿床、沙发椅、电磁炉、玩具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哺乳期教师提供了私密、便利的休息与哺乳空间。

“我的宝宝就是在这里长大的,”教师郑燕燕感慨道,“上课间隙过来喂奶,让我能兼顾工作与育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屋的功能也在悄然拓展。如今,这里还成为放学后教师子女的安全等候区。当附近幼儿园放学而教师尚未下班时,孩子们便会来到这个熟悉的空间。

教师的幸福感不仅来自生活关怀,更源于压力的有效释放。针对教师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大的现实,学校创新打造了多种“充能”渠道。低段班主任寿寒菡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常在课余时间走进皮划艇训练室,通过划船机释放疲惫。“班里活泼好动的学生让我在教学管理上格外费心,运动能有效缓解压力。”她坦言。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常能遇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交流中总能收获实用的教学管理技巧。

当夜幕降临,由教师自发组织、学校支持的群体“充能”活动在体育馆热闹开启。通过线上“健身达人群”打卡接龙,教师们或独自前来,或带着家人,在运动中焕发活力。运动场边,候场的教师带着孩子玩起打弹珠、翻纸牌等传统游戏,欢声笑语中,一天的疲惫烟消云散。

这种家园般的温暖,更体现在校园细节之中。学校配电房旁,一片占地四五十平方米的菜地格外引人注目,教师们亲切地称之为“放心菜园”。这片由门卫傅乐平开垦的劳动基地里种满了时令蔬菜。傍晚时分,下班路过的教师,特别是因为负责课后托管而无暇买菜的教师,都能采摘一把新鲜蔬菜带回家。“看到老师、孩子们开心,我也开心!”傅乐平说。

从一杯暖心的豆浆到功能延伸的妈咪小屋,从个性化的运动空间到充满生机的学校菜园,城新小学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举措,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教师关怀体系。校长俞碧文表示:“我们由衷希望每位教师都能真正与学校实现双向奔赴,工作有干劲,生活有滋味。”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