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诗语
“专家的点评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上课的盲区。”“过去听名师的课,记的是‘他有什么绝招’;现在再听,想的是‘我的学生需要什么’。”“导师一句‘课堂设问要有梯度,不能只有高手才能接住’,让我茅塞顿开。”……这些感悟与思考,来自常山县第一中学的青年教师们。
2023年,杭州第四中学与常山一中开展“县中崛起”结对帮扶。杭四中党委书记倪子元介绍,学校自结对之初便成立了工作小组,各条线干部全员参与,制定了“以师资培养为突破口,以课堂改革为着力点,以管理赋能为支撑点”的帮扶路径。目前,两校的合作已从初期的“理念输入”迈向“能力内生”的新阶段,特别是最近一年,帮扶重心聚焦青年教师成长,一场场精准的名师把脉、一次次细致的课后复盘,杭四中的教育智慧如涓涓活水,滋养着常山一中的教学实践,也为“县中崛起”注入了最核心的师资动能。
一节课的破茧时刻
县域普通高中的振兴已成为关乎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关键一战。这场战役的核心阵地,在课堂;最关键的生力军,是青年教师。10月中旬,杭四中带着由特级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组长组成的名师团来到常山一中,从听课评课到专题讲座,都紧紧围绕着为青年教师精准把脉、系统培优而展开。
真正的成长,始终扎根于课堂。在本次活动中,常山一中19名青年教师开设的公开课,涵盖数学、物理、英语等8门学科。其中,“同课异构”成为最大亮点。同一课题,不同教师以迥异的教学设计与课堂风格,展现出教学的多样可能。
课堂落幕,把脉随即开始。杭四中各学科教研组组长牵头,与常山一中资深教师共同组成评课团队,对每一堂公开课展开细致剖析。“青年教师最大的优势是贴近学生,课堂氛围活跃,接下来要在知识结构化上多下功夫。”“问题的设计应更具梯度,真正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很新颖,但关键要看它是否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为用而用。”评课现场金句迭出,既有真诚的鼓励,也有切中要害的指导。在这样坦诚的交流中,授课者与评课人共同反思,彼此点亮。
作为一名历史学硕士,首次执教高三的周奕鑫以学术功底扎实见长,却常感化繁为简之难。如何将厚重的史学积累,转化为学生可理解、有共鸣的课堂语言,是他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刚上完的《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这堂课上,他以严谨的框架细致梳理了世界各个地区文明产生的条件,但学生的互动积极性不足。杭四中历史教研组组长丁国花直指核心:“周老师的课程设计逻辑严密,但部分PPT内容可以转化为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预先思考,这样课堂上就能腾出更多时间来和学生互动。设问的切口也要小一点,让学生能回答得上来,他们才会有参与感。”听着这些建议,周奕鑫的笔在备课本上快速移动。“评课帮我打破教学惯性,有助于完善日后的课堂。”他说。
一条被照亮的成长之路
杭四中对常山一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帮扶远不止这样单一的评课活动,两所学校常来常往,常山一中累计派出教师213人次赴杭四中参与跟岗实践、联合教研等活动。一套精心构建的多维度成长体系,回应着县中青年教师最迫切的成长需求:他们需要引路人,需要开阔视野的机会。
跟岗实践期间,杭四中全校课堂向常山一中跟岗教师全面敞开,他们可以自由穿行于风格各异的课堂,在教学现场观察、体悟,进而寻找到与自己理念契合的教学范式。正是在这样的浸润中,周奕鑫遇见了他理想中的课堂模样。“陈矩耀老师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他能把深刻的学术观点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的课堂,是思维活跃的课堂,也是学生真心喜爱的课堂。”周奕鑫的语气里带着由衷的钦佩,“同为青年教师,他为我树立了一个清晰可见的标杆。”
而师徒结对机制,则将这种观摩转化为持续的成长陪伴。“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地理学科逻辑转化为有深度的课堂教学。”常山一中地理教师方王君道出了许多县中教师的共同挑战,这也成为杭四中教师耿文强与他结对的起点。作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杭州市地理教研大组组长,耿文强擅长从“知识逻辑”和“思维逻辑”双维度破解教学难题。“我们不仅要学科匹配,更要‘教学病灶’匹配,确保指导能直击痛点。”杭四中副校长徐彬解释了师徒结对的原则。
耿文强不仅亲身指导,还带领方王君参与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前些天,方王君与工作室的伙伴们一起参与了“2025浙师尖峰教育论坛”,聆听了名师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地理教学的探讨。“师徒结对让我有了更多参与教育发达地区教研活动的机会,研讨会上的前沿观点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教育的大门。”方王君说。
一次教育理想的同频共振
在杭四中教师看来,这场跨越山海的教育协作,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相互滋养的“双向奔赴”。两校在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上各具特色,恰成互补之势。
“最明显的变化,是我们多了很多‘同事’。”丁国花感受深切。常山一中的教研组组长经常找她讨论教研难题;周奕鑫上完课会把课件发给她,约她复盘。这些都让她感到双方的合作“很到位”,“要让两所距离这么远的学校的教师产生亲密无间的‘同事感’,需要的是持续而真诚的交流”。
这种“同事感”的背后,是帮扶机制从单向支援向深度协同的系统性转变。杭四中通过名师工作室,与常山一中教研组形成了常态化的学术交流网络。“线下+线上”双轨协同机制,更让跨校集体备课、备考经验分享突破时空限制。这一系列举措助力青年教师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逐步成长为学科教学的中坚力量。常山一中化学教师余银飞便在引领下,实现了从县域骨干教师到成为“浙派名师”培养对象的跨越式成长。
与此同时,常山一中受杭四中“养正学术文化节”启发,创新性地举办了“532学术节”。学术节设置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两大板块:课堂教学以青年教师与名优骨干教师“同课异构”为核心,展现不同教学风格的碰撞融合;学生活动则依托各学科特色,开展数学讲题大赛、历史小论文评选等丰富多彩的学术实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一系列具有校本特色的活动使学术节实现从“移植”到“生成”的质变。
“帮扶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共同成长。”杭四中挂职常山一中副校长齐国元对此深有感触,“常山一中学生的勤奋,以及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对教育的执着,同样深深触动着我们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