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刚
连日来,在衢州高级中学的艺术楼里,一场名为“一树花开”的影像展正在静静“绽放”。280多张照片,是衢州高级中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周晓天用15年时间捕捉的闪光瞬间,更是对“生命的绽放就是最动人的艺术”这一教育理念的深情诠释。
那个在晚霞中奔跑的红衣女孩项晓瑜,那个在地掷球馆苦练爵士鼓的方正天,那个在运动会上自信展示身材的陆一鸣——这些被镜头定格的青春身影,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成长的交响诗。周晓天通过镜头与这些年轻生命的深度连接,让我们看到:教育最动人的时刻,不是学生登上领奖台的辉煌瞬间,而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平凡却不平庸的日常坚持。
影像展中有一张特别的照片——一个学生正在仰望校园里的一棵樱花树,夕阳透过树叶洒在他的脸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这张照片仿佛是整个展览的隐喻:每个生命都像那棵树,需要阳光的照耀才能茁壮成长,而教育就是那束光,不是要改变树的形态,而是要帮助它成为最好的自己。
周晓天选择用“一树花开”作为影像展的主题,本身就是对生命多样性最诗意的致敬。一树花开,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万紫千红;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各美其美。在教育日益标准化的今天,这种理念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生产同一规格的“产品”,而是培育各具特色的生命。正如周晓天所言:“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当我们回归这个起点,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唤醒生命、完善生命的使命。
影像展中,那些记录教师日常的瞬间同样闪烁着生命的光芒——老教师耐心辅导学生的侧影,年轻教师深夜备课的身影,班主任与学生谈心时的会心微笑。这些画面打破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工具的单薄形象,还原了他们作为生命影响生命的鲜活存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点燃他人生命之光的人,他们自身的生命也同样需要被看见、被珍视。这种双向的照亮,构成了教育最动人的循环。
在衢州高级中学,生命教育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校园血脉的实践。从“绿色校园”到“艺术校园”,从赏秋节到云写生,这些创新举措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生命教育场域。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学校将花田的油籽化作一瓶瓶菜籽油,将自然的馈赠封存于水晶镇纸——这哪里是简单的纪念品,分明是生命教育的生动注脚。当毕业生手握这份“最浪漫的毕业礼物”,他们接收到的不仅是母校的祝福,更是对生命循环、对成长价值的深刻领悟。
庄子的“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成为学校新校训,这绝非偶然。这句古老的智慧在当代校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感知天地之大美,抵达万物之真理,这不正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吗?美学家叶朗教授书写的校训石矗立在校门,它不仅是学校的地标,更是教育理念的丰碑。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叹教育的异化——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教师沦为知识的搬运工,学校变成教育的工厂。周晓天的影像展提供了一种救赎的可能——通过凝视与发现,重新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温度。这种凝视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不仅是用镜头记录,更是用心灵感知。当教育者学会看见每个生命的独特光芒,教育就不再是机械的灌输,而成为生命的对话。
周晓天的影像展将持续到2026年1月16日,但这些照片所传递的生命教育理念不会随着展览的结束而消失。它们如同一粒粒种子,播撒在每个观者的心中,提醒我们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珍视那些被常规评价体系忽略的生命闪光。
在这个习惯追逐外在成功的时代,我们都需要学习一种新的视觉语法——不是搜寻缺陷与不足,而是发现美好与可能;不是聚焦结果与成就,而是欣赏过程与成长。当我们拥有这样的目光时,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其本真——让每个生命都自信地闪耀属于自己的光芒,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灿烂的星空。
一树花开,各自精彩。教育的真谛,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