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专题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

“县中崛起”的浙江模式:以教育共富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


□阙明坤 柯亦婷

前不久,浙江省教育厅召开“县中崛起”工作推进会,持续深化这项关乎教育公平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的“县中崛起”行动计划不仅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响应,更是从源头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浙江以教育帮扶为杠杆,撬动了县域高中的整体性变革。这项改革通过机制共融、师资共育、数字共联和发展共进,正逐步重塑浙江教育的格局。

机制共融,从“单向输血”到“双向赋能”。浙江“县中崛起”的首要突破在于构建了一种互利共生的新型伙伴关系,超越了传统的资源单向流动模式,将帮扶双方结为命运共同体。在顶层设计上,帮扶校选派副校长或骨干教师直接入驻受援校,106对结对学校均制定了“一校一策”三年规划,将帮扶力量融入受援校决策体系,建立深度嵌入型治理机制。同时,双方管理团队定期互访,通过1000余次现场指导与常态化沟通机制,实现从项目合作到制度共生的转变。在这一机制的推动下,结对帮扶超越了简单的“给”与“拿”,实现了深层次的制度融合与能力转化。受援校积极借鉴帮扶校的先进经验,全面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帮扶内容覆盖教育教学关键环节。从校园文化、师资培养到课程资源、教研科研,结对学校在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共建共享。这种深度的机制共融,是一场可持续、可内化的深刻变革,为“县中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师资共育,从“零星播种”到“系统造林”。“县中崛起”的根本在于“人”。系统化的“造林工程”,旨在培育一片能够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成长森林。一方面,“走出去”沉浸跟岗——受援校累计选派3000多名管理骨干和教师,前往帮扶校进行浸润式学习;另一方面,“请进来”精准示范——帮扶校的名师、特级教师通过讲座、示范课、听评课等方式,将前沿理念与精湛技艺输送到县中课堂。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为县中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加之跨校师徒结对、在县中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推动形成常态化、精准化的传帮带体系。这套师资共育体系使县中教师专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省教育厅还创新建立了“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评审机制,专门面向山区海岛县设置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评聘名额,实行“人走帽留”的政策,有效破解了欠发达地区名师培养和留任的难题。

数字共联,从“物理结对”到“云端共生”。作为数字经济大省,浙江在“县中崛起”行动计划中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数字化手段打破地理空间约束,使结对关系从周期性的线下互访,升华为全天候、不间断的“云端共生”。一是推进硬件设施跨越式升级。各地加大投入建设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重点打造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中心、同步课堂教室等关键设施,为远程教研与教学构筑坚实的数字基座。二是实现优质资源全域共享。帮扶校向受援校全面开放课件等数字资源,实现优质教学内容的即时传递。三是推动“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持续运行,使远程教学、教研、答疑、辅导等活动跨越山海。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特别是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成为弥补县中短板、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发展共进,从“教育振兴”到“区域协同”。“县中崛起”的最终价值,在于其产生的效应已超越教育领域,形成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共进格局,实现从单一教育振兴向全面区域协同的跨越。其关键不在于有多少名学生考上高水平大学,而在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改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教育生态。在政策引导与培养模式上,省级层面通过执行“属地招生、公民同招”等政策留住县中生源。帮扶双方通过开设“名校班”、组织联合夏令营、开展学科竞赛集训、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等形式,拓宽学生成长通道。在机制保障与成效量化上,部分结对学校探索建立科学的考核监督机制,共同制定量化的帮扶指标体系,使帮扶工作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实现责任共担。随着县中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其吸引力不断增强,有效缓解了本地优质生源外流问题。多地出现在外就读学生回流现象,标志着当地百姓对本地教育信心的重塑,更预示着县域人才聚集能力的提升。

浙江的实践表明,“县中崛起”绝非孤立的教育改革,而是关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工程。它以教育公平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石,以人才培育激活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教育振兴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阙明坤系浙江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学院分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柯亦婷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