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梦娇 陈嘉琦
每月总会有个周五,上午第二节课一结束,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语文教师李战良便拎起前一晚收拾好的行李,赶往浙江最东边的海岛县——嵊泗。大巴转客轮,客轮转汽车,这条路线,他早已在反复往返中谙熟于心。在那座海岛上,一群少年正翘首以盼,等待这位每月都会如期而至的引路人,为他们推开一扇通往语文新天地的窗。
与此同时,在浙江的版图上,成百上千条这样的轨迹正在交织——名校教师走进县中课堂,县中师生共享优质资源。自2023年2月,浙江明确通过省内优质普通高中与山区26县和海岛县的普通高中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以来,一场名为“县中崛起”的行动计划,正以无数个这样的相遇为起点,悄然改变着县域教育的生态。
机制为基:绘就“一盘棋”帮扶蓝图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县中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一条由健全机制铺就的漫漫长路。
从全省“一盘棋”的顶层设计,到结对学校“一校一策”的三年帮扶规划,浙江为这场教育共富行动铺设了坚实的机制轨道。每一对结对学校都签订了正式帮扶协议,明确了帮扶期间的目标与权责。双方校长牵头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联络人或工作组,确保责任层层传递,对接畅通无阻。
全省累计选派100余名帮扶副校长,他们既将名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与教学方法带去,又通过把脉问诊等方式,精准发现问题并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蔡小雄作为景宁中学顾问,专程赶去参加校务会议。会议室里,来自杭州的帮扶校校长、教师与当地教师围坐一堂,从学校发展规划谈到创新人才培养。会后,一位年轻教师感慨:“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理念,更是希望。”在仙居中学,第二任帮扶副校长陈锋来自绍兴市第一中学。他到岗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走遍学校的每个角落,并快速梳理出管理症结,推动管理层改进。
这样的故事,只是浙江“县中崛起”行动计划中的一朵浪花。2023年春天,第一批58对学校携手结对;2024年春天,第二批48对学校成功牵手。两年间,106对学校跨越山海,在之江大地上架起教育的桥梁。
据统计,浙江结对学校管理团队互访已超1000次,专家现场指导超3400次。常态化沟通机制,让帮扶工作得以精准、高效地推进。
师资固本:打通教师成长“双通道”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浙江的“县中崛起”行动计划深谙此道,通过“走出去”开阔眼界、“引进来”精准指导,激发受援校教师队伍的内生活力。
“走出去”,让县中教师走进名校,在真实的课堂中学习与成长。
去年9月,淳安中学地理教师徐宏前往杭州第十四中学跟岗锻炼。在杭十四中的地理课上,徐宏不仅专注地记录着每一个教学细节,更用心感受着课堂的节奏与氛围。课后,她追着杭十四中地理教师许双玲请教:“全球变暖对极地涡旋的影响究竟如何?”“草原与草甸该如何有效区分?”……一个学期的跟岗结束后,她带着厚厚的听课笔记和满脑子的新思路回到淳安。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新教师,通过跟岗锻炼,她对地理学科的理解更加系统,对重难点知识的把握也愈发清晰。
截至目前,受援校已累计选派3000多名管理骨干和教师赴帮扶校进行跟岗锻炼。
“引进来”,让名师智慧在县中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帮扶校定期选派名师、骨干教师深入受援校,开展示范课、专题讲座、听评课、学科指导等活动。今年4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寿柱带领9门学科的名师团队奔赴平阳县第二中学。9场专题讲座座无虚席,内容涵盖新教材解读、高考复习策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等,为平阳二中教师带去了全方位的专业滋养。
更深入的互动,来自持续的陪伴式指导。各结对学校普遍建立起跨校师徒结对机制,织就了一张长效的帮扶网络。为推动帮扶从“经验传递”向“能力培育”转型,东阳市巍山高级中学22名教师与庆元县濛洲高级中学的教师结对,明确“备课指导—课堂观摩—评课反思—成果提炼”的帮扶流程。
“走出去”与“引进来”双管齐下,县中教师的教研热情与专业能力同步提升:在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的帮扶下,去年文成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在县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奖人数增幅达22%;青田县中学教师在去年市级课堂教学评比中斩获4个一等奖,今年完成省市县级课题立项及结题共29项。
教研提质:跨校共研激活课堂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课堂是教育的主场,教研是质量的引擎。浙江的“县中崛起”行动计划将联合教研作为根本路径,让跨校的思维碰撞成为课堂变革的源头活水。
不同学校的教师因为教研走到了一起。在磐安中学“凤凰论道”学术节上,本校教师与金华第一中学的教师同台授课;常山县第一中学与杭州第四中学坚持每月开展11门学科的联合教研;青田县中学与义乌中学开展线上线下备课超150次;岱山中学和镇海中学依托“山海同行”学科组工作站多次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这些常态化的交流,让教学研讨突破了校园的围墙。
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师手中绽放出别样光彩。开化县华埠中学教师汪春霞与东阳中学教师陆依瑶同教《红楼梦》,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思路。评课环节后,汪春霞针对“学生探究深度不足”的问题,借鉴反思、优化教学设计,最终这堂课荣获开化县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海宁市高级中学部分教师前往永嘉第二高级中学,两校教师围绕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等理念的落地实践,结合对新高考的理解,进行了交流切磋,共同探寻提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从独自探索到携手同行,从闭门钻研到开放交流,一组数字见证着这场行动:全省结对学校高频次开展线上线下联合教研5200余次,集体备课7500余次。这组数字背后,是教师们对教学进度、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资料的深入探讨。
资源共享:推开教育的“篱笆”
在“县中崛起”行动计划中,帮扶校与受援校共同推开了横亘于彼此之间的教育“篱笆”,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双向奔赴中自由流淌。
这是一场毫无保留的分享。萧山中学将积淀多年的校本练习、单元测试卷等核心资源向龙泉中学全面开放;桐乡市高级中学向开化中学开放优质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案、课件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实时共享。
这更是一次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杭州学军中学与嵊泗中学之间,隔空教学答疑已成常态,海岛学生也能直面名师课堂;春晖中学与玉环市楚门中学共建“云端教研共同体”,上半年共开展线上联合教研40余次,实现跨区域备课指导,让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硬件升级为这场行动铺就了高速通道。今年上半年,仅丽水市就投入1300余万元专项资金:松阳县第二中学建起400平方米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中心;遂昌中学打造4间专用同步课堂教室;青田县中学建成4间线上同步录播教室。这些现代化的教学空间,正成为连接山海的重要枢纽。
从共享一份教案到共创一堂好课,从单方面的输送到双向的融合,每一所县中都在这场共享共赢的变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学科竞赛的舞台上,县中学生正展现出耀眼的光芒:苍南中学在2024年温州市“摇篮杯”高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中,均获优秀团队奖;景宁中学在202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中斩获13个省级奖项,在化学奥赛中获得2项省三等奖;青田县中学4名学生荣获2025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初赛一等奖,并入围复赛。
与此同时,体艺教育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平阳县鳌江中学学生在浙江省青少年沙滩排球锦标赛中夺得男子甲组第三名;龙泉中学新成立的编程社、陶艺社等学生社团,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向未来,浙江将继续深化“县中崛起”行动计划。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帮扶体系从“单点帮扶”转向“全域统筹”,健全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在提质增效方面,将把工作重心更多转向内涵发展,深化数字化改革,建好用好“浙里教共体”等平台,精准提升帮扶质量。
同时,浙江将积极探索特色发展新路径,鼓励学校开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大力培育科技高中、综合高中,以及人文、体育、艺术等特色高中,推动中考招生改革和评价改革,让每所学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让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