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长青小学 王 琪
青年教师正作为一股蓬勃的新生力量,支撑着学校教育。就拿我带领的长青小学教研共同体“爬山虎”联盟来说,10名青年语文教师加入时,教龄竟然都不足3年,展现出十足的潜力。
青年教师个人素质基础良好,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他们的专业水平关系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然而,在职业发展初期,青年教师往往会出现模仿多、应付多、忙乱多的迷茫状态。
对于我觉得是非常要紧的学情,青年教师普遍存在“三不”困境。
一是“顾不上”。初上讲台,面对铺天盖地的教材、教参和备课资料,青年教师往往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如何撰写教案,至于备课中“备学生”这一重要环节,常常无暇顾及。
二是“理不清”。无论备课是否成熟,教学进度不会停歇,语文课必须一节又一节地上下去,但课堂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也一天又一天地堆积起来。这些问题往往是通过答错、做错反映出来的,青年教师疲于应对纠正错误和二次批改,却难以系统梳理问题根源,也不知道从何入手分析。
三是“搞不定”。经过一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问题频出。青年教师逐渐察觉出这些问题,却往往感到束手无策,难以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尽管每日忙碌于教育教学工作,但教与学的冲突始终未能有效化解,专业发展由此陷入“搁置期”。
青年教师需要多方面的学习与培训。我认为,若能抓住学情这一关键元素,让其成为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关注点,可能倒逼青年教师主动反思,缩短其专业成长周期。
相较于以往的课程标准,2022版课标在核心素养导向、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革新。这些变化要求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学情的深入研究中。而青年教师学情意识的培养,恰恰使他们与资深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起点上趋于接近,具备了同台竞技的可能。
获取学情信息的途径多样:课堂对话、日常书写、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过程性表现都是学情。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最易入手且最具操作性的切入点,是学生的作业。
几乎所有的中高考状元都有一本错题集,其实教师更需要有一本“学生错题集”,通过收集学生的典型错题,分类整理、分析成因,厘清错误类型,并进一步辨析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点与学习偏好,从“教”的角度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在后续课堂中持续跟进与调整。
笔者带领青年教师工作室已3年,今年的学情研究聚焦于语文作业中最富挑战的领域——习作教学。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两年多的学情研究训练,青年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展现出章法明晰、做法扎实、张弛有度、反思有效的良好状态。
年初,工作室依据作文教学的一般流程,要求青年教师围绕“命题研读与教学设计”“作文批改”“作文讲评”“个别修改指导”“班级习作阶段性评估及推进策略”5个环节开展教学实践,系统积累学情资料,深入思考并梳理经验,先后组织了5场专题教研活动。
9月下旬的教研进一步深入写作教学的“深水区”——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精准指导,让每一篇习作都能展现其独特价值。这一主题被参与教研的青年教师普遍视为自身最薄弱的环节。也正因如此,他们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力求突破。
长青小学青年教师胡秋忆以五年级上册《我的心爱之物》为例,分享了针对中等生与优等生的分层指导策略。在她独立设计的一张对比与总结表中,“内容优点”“核心问题”“指导策略”“修改突破点”“能力适配原则”5项内容的对比思路非常清晰。
她提出的“先抓亮点、再补不足”的修改起点意识和心理激励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她秉持的“能力适配原则”,通过提问降低中等生的表达门槛,借助主题关联度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高阶思考,做法理性且切中要害。
她在发言中总结道:“个性化指导的目的,并非找出学生习作中的所有问题并一一解决,而是准确识别其现有能力,帮助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内迈出切实可行的一步。”这些富有洞察力的思考与扎实有效的实践,对于一名首次任教高年级语文的青年教师而言,尤为可贵。
从看到学情、专注学情,到记录学情、分析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一切因学生而起,一切落实于学生,进而成就学生,这应该就是教师成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