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依依
相较于城市园所,海岛幼儿园因地理与资源特性局限,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核心瓶颈。
海岛教师发展受限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队伍结构性断层,笔者任职的幼儿园现有教师平均教龄不足6年;二是成长平台缺失,园本研训低效,高阶展示机会依赖统筹安排;三是非本地教师占比较大,因地域文化隔阂与家长沟通不畅,家园协同乏力。
为此,我们以“以爱育爱,韧劲生长”为理念,探索出“制度筑基、发展赋能、做精研修、保障暖心”的教师成长实践路径。
一、制度筑基:搭建成长框架
年轻教师最缺什么?时间。
海岛幼儿园规模小、人手紧,教师一人身兼双岗甚至三岗是常态,再加上大量时间被非教学事务占据,使得教师疲于应付,难以专注于保教核心工作。我们大胆改革:非教学事务由管理层负责,为教师留足课堂教学时间。
非教学岗位主要由行政领导牵头指导,以“第一年跟着做,第二年想着做,第三年独立做”的节奏,在传帮带的过程中明确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生长节奏,我们以教龄3年和7年为两个节点,将教师分成三级培养梯队。教龄3年以下的适应型教师编为雏鹰组,教龄3~7年的成熟型教师编为飞鹰组,教龄7年以上的骨干教师编为领鹰组,为他们制订不同的成长目标,让他们不断重塑自我,提升专业素养。
二、发展赋能:突破成长壁垒
当教师能力提升后,僵化的一日流程反而成了枷锁。我们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幼儿的成长需要,灵活探索多样化的一日流程模式,主要分为“照着做”“替换做”“创新做”三大类,创新做法具有引领性、被全园认可的,会给予教师考核赋分。
专业自信是摆在海岛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教师们觉得最没自信的就是集体教学。我们的教师不是“想被看见”,而是“怕被看见”。怎么破?
我们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勤指导。园领导跟班听课指导,发现教师教学中的优点,并给出建议;师徒结对,为年轻教师提供方法,为考核课、展示课充分准备。
第二步是多展示。把全园的优质课拿到城区一级园展示,获得更多的研磨机会;同时以各种方式向家长展示,在他评中增强教师专业自信。
第三步是做提升。面对专业展示平台匮乏的现实,我们深知,海岛教师的成长不能坐等资源,而需主动创造“看得见的路径”与“够得着的阶梯”。
近几年,集体教学研讨初见成效,6位教师执教宁波市级公开课,16位教师承担县级公开课,3位教师相继斩获全县新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9位教师在职称评定、名优骨干评选中全部高分通过。
三、做精研修:设计研修模型
运动是海岛幼儿发展其韧劲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师们觉得自身运动能力和知识薄弱,对运动中的方法指导和安全把控心中没底。于是,我们通过阅读运动书籍和聆听运动讲座,聘请专业体育教师规范教师的运动动作。我们还在日常的运动教学中,观察材料使用、关注冷门区域、及时分析教法,并编写了《高幼运动手册》,从每一个小案例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在疑惑中增进指导方法。
随着幼儿园课程的深化,教师对项目化活动的概念、特点、组织方式等问题懵然不知。为推进教师项目化组织能力的提升,我们设计了“双圈三环”研修模型。
“双圈”是指教师经验圈和教研支持圈。教师经验圈的“三环”是指建观念、懂方法、会创新;教研支持圈的“三环”是指寻源(将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教研课题)、实践、复盘(将新经验在具体情境中反复推进,迭代升级)。
“双圈三环”做实做深草根式园本教研,促使教师经验内化,实现教研精细化,于2024年获评浙江省中小学校本研修百项精品项目。
四、保障暖心:筑牢支撑体系
调研显示,海岛42%的家庭缺乏绘本资源,53%的家长忽视或误解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为培养阅读习惯和家长的育儿能力,我们向全乡幼儿家庭开放绘本借阅服务,以线下线上的方式,直观展示并传授绘本教学方法。此外,还开展早期阅读送教入村入户活动。目前,从10%的家庭有阅读习惯提升为超过60%的幼儿家庭养成入园借阅的习惯,幼儿的语言与阅读能力显著提升。
为形成家园同步的育儿理念,我们通过绘制家园课程蓝图、搭建课程支架、共享课程成果,吸引、支持、共享,将家长潜移默化地卷入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探讨与重构过程中,促进家长和教师的默契配合。
七年海岛幼教实践告诉我们:海岛幼儿园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等、靠、要”的被动过程,而是以爱为纽带凝聚力量、以韧劲为引擎突破局限的主动生长。
我们深刻明白,唯有给予教师充分的支持,他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投身教育事业。这份支持,是源自内心深处对教师群体的珍视与关怀,是爱的具象化。
从教师队伍结构性断层到三级培养梯队的良性运转,从专业成长平台匮乏到园本研修品牌的形成,从地域文化隔阂到园家社协同的教育生态,我们的每一步都印证着“以爱育爱,韧劲生长”办园理念的实践力量,在资源匮乏的海岛环境中突破重重困境,走出了一条顽强不屈的发展之路。
(作者为象山县高塘岛乡中心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