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岭峰
这其实是一个很小规模的活动:区域新学期随迁子女学校“同步带教”启动会,是10多次活动中极为普通的一次。
活动的意图是让教研员与随迁子女学校的相关教师见上一面,因为大家的岗位可能有变动,需要重新认识和了解,明确本学期的任务与要求。
我也就是负责在会议中串个场。但我当听到指导教师和随迁子女学校教师代表的发言时,还是很感动,尤其感动于随迁子女学校教师的认真与投入。
这是其中一位教师代表的发言:“‘同步带教’,对我们随迁子女学校的师生而言,是一场及时雨,更是一盏引路灯。来自校外的指导教师们对一句课堂语言、一个板书设计,都给予极其耐心和细致的点评与指导。他们常常放弃休息时间,与我们一起一遍遍地研讨、修改、优化教案。”
这里还有几则随迁子女学校教师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改进教学的故事。
在《我们关心天气》一课的教学中,江老师曾过度聚焦于学生对天气类别的识记,指导教师顾老师深入课堂观察后,及时提出建议,引导她将教学重心从“结果正确”转向“过程探究”。这使江老师领悟到:科学课的核心始终是“探究思维的培养”,并强烈感受到互听课与现场指导是她成长的“加速器”。
在设计《母鸡》这一课时,闻老师最初只准备让学生读准字音、记清字形。试教完后,指导教师何老师先肯定她“发音指导很细致”,随即指出她的字词教学脱离课文;接着手把手地指导她——如果让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和句子,进而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够帮助他们学得更扎实。
还有一次,随迁子女学校数学组教师对于乘法运算律的教学有过争论,他们把5×(29×6)能否转化为(5×6)×29的问题上传到钉钉群里。俞、罗两位指导教师都肯定了这种解法,罗老师还建议在课堂上多让学生举例,让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生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听着他们的讲述,我深刻体会到随迁子女学校教师工作的不易。这个学期,区内降低了随迁子女的入学门槛,更多原本在老家上学的学生来到父母身边,使得每所学校需要接纳更多的随迁子女,其中有一所学校一个年级增加了20多个插班生。
由于这些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脱节又比较严重,造成这个年级的教师压力不小。但教师们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耐心指导每一个学生,同时抓住每一次机会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时常会到随迁子女学校听课,能够真切感受到教师们学习的热情。每次我听其中一位教师的课,同一学科全体教师都会来旁听,随后的讨论环节也是人人参与。
那位教师代表说:“‘同步带教’活动,不仅提升了我们个人的专业素养,更强化了我们作为随迁子女学校教师的使命担当。各位指导教师传递的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教育情怀。”
因此,教师们把“同步带教”看作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这几年来,随迁子女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显著,有些学科的整体成绩已经相当接近、甚至超过本区乡镇学校的平均水平。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作为“同步带教”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之一,我在作总结发言时,突然就想到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具体形象的,是能够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
这种精神不只在专家、名师、骨干教师对教育的思考、研究、展示与引领中得到体现,更能在千千万万普通教师日常的踏实投入、辛苦付出的工作实践中得到体现。
教育工作不一定“唯热爱,才投入”。在随迁子女学校,教师流动性大是客观现实。这份工作对许多人而言,未必是终身的坚守,但他们仍能够心存“因为有责任担当,才须去努力做好”的信念。有的教师可能自认能力有限,但他们知道应该努力去做好,只要在教师岗位上一天,就有一份教育学生的责任。这些都是教育家精神最真实、最朴素的体现。
(作者为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