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旅游学校 严久官
我曾在浙江省艺术化语文教学暨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讨会上,听一位教师执教《诲人不倦》,其中提到了孔子的“无言之教”。
孔子不想见孺悲,借病推辞,却在传话者走后,弹奏音乐,显然是想告诉孺悲:自己没病,只是不想见而已。
不方便用语言直接表明,只得改用“无言”的方式婉转相告,既维持了自己的想法,又保全了对方的面子。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直接阐述了“无言”。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为何“欲无言”?不是简单的说不出,而是不想说,因为此中有真意,难以一言以蔽之。孔子用自然之道来说理:天没说话,照样滋生万物,人从中能获得什么智慧?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教育的本质不是喋喋不休、苦口婆心,而是以对话方式唤醒学生的精神自觉;教育的对话也并非完全以语言的方式呈现,教师有时会用手势和表情等“非言语性表达”,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甚至沉默也是一种对话。
面对个别学生的出格行为,教师大声制止、严厉批评,但次数多了,收效甚微;不妨运用一回“无言之教”,用坚定而温和的眼神示意,吸引其他学生关注,同时激发当事学生的思考与反省。
孟子甚至提出“不屑之教诲”的教育观点:“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在语文教学中,我也有过“无言之教”的经历。
我一直认为,教学激情是语文教师生命力的标志,而教学激情的表现离不开激情化的语言。然而,一味注重激情,激情就会发展成宣泄,结果往往沦为教师的自我感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达。
一次诗歌教学中,诗歌内容感人至深,我请一个学生起立朗诵。学生读着读着,突然停了下来,哽咽着说:“老师,我要哭了。”
我轻轻示意她坐下。我选择了沉默,学生们也没有发声,有的在默读,有的在发呆,有的在抹泪……整个课堂瞬间沉浸在情感的共鸣和流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言”具有很高的教育哲学价值,孔子的“予欲无言”的“沉默观”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阐释。海德格尔认为,沉默不是话语的缺失,而是话语最本真、最高级的形式,是一种积极的、建构性的生存方式。
如作家史铁生在与寂静沉默的地坛对话中获取本真的生命体验,孔子发出的“予欲无言”,拒绝卷入“闲言”的空洞,守护某种无法被语言触及的东西,是教育哲学层次上的深度领悟,引发人们更大的思考空间。
宇宙万物实为“无言之教”之本,好像什么声音都没有,其实生命信息充满天地之间。
因此,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不要总是急于回答。有时学生的提问实为“自问”,是在以心问心,反求诸己,教师可以会心地等待与守望,让沉默成为美妙的教育风景。当学生瞬间体悟到答案所在,教师之前的“无言”自然就有了意义。
“无言”呼唤对于自然生命彻底领悟的神圣性,让师生获得真实与厚实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