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

论如何引导高校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来华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践者。高校应肩负起时代使命,帮助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传得远、听得懂、深入人心。

□张 羽

在全球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国际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践者,是连接中外的重要纽带,他们能够理解并转译中国文化,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的中国故事。因此,笔者从人才培养视角,深入探究高校如何帮助来华留学生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一、独特价值

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文化的转译者和中外友好的推动者。通过在华的学习生活,他们能够积累丰富的一手见闻与切身体验,感受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些亲历者所讲述的故事往往更贴近日常生活。由于中外文化语境与话语体系存在差异,直接的内容传播往往面临“文化折扣”。来华留学生能敏锐把握两种文化的契合点与差异点,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发展逻辑转化为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他们在华期间形成的客观认知与情感认同,将深远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选择与社会参与,为中外合作搭建可持续的桥梁。

二、现实挑战

(一)招生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当前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过于侧重其语言与学业表现,而对其跨文化沟通与适应能力等维度的关注较少,致使部分学生入学后难以应对挑战,影响其学业发展与校园体验。

(二)课程设置偏重知识传授

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大多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符号的介绍上,例如节日、饮食等方面,与专业的结合不够紧密,对学生叙事能力的锻炼也存在不足。实践活动往往重形式、轻实效,使文化体验浮于表面,像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这类活动大多只停留在文化符号的层面,未能深入解读其背后蕴含的“家庭观念”“团圆文化”等内涵。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单向讲授为主,缺乏系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致使学生难以将个人见闻转化为生动、有条理的中国故事。

三、培养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从四方面优化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路径。

一是优化招生评价机制。建立融合学术素养、语言水平、传播潜质的三维综合评价体系,增加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经历、对华认知及传播意愿的考察,招收对华兴趣浓厚、具备良好沟通能力与传播潜力的学生。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开设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研究”“跨文化传播与中国叙事”等课程,将中国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领域的进展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设立叙事工作坊、组织议题式研讨、开展融媒体制作等实训项目,切实提升学生的叙事表达与传播能力。

三是拓展实践平台。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例如,打造“行识中国”“行读中国”“行思中国”等品牌实践项目,组织学生深入城乡基层、创新企业与社会组织开展实地调研,将片段见闻转化为系统认知,进而积累“中国技术、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鲜活素材与生动案例,从专业视角理解中国发展路径。

四是完善校友联络机制,高校应建立来华留学生校友信息库,通过常态化举办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等活动,构建校友传播网络,实现中国故事传播的常态化、长效化。

高校应充分发挥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传播效能,让他们成为有理解、有表达、有温度的“中国叙事者”,推动中国故事真正实现入耳、入心、入行,为塑造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注入持续而深厚的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