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民歌教学中运用多感官协同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理解素养的内化与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 杨 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歌是培育小学生音乐审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前小学生对于民歌的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相对薄弱,难以将民歌演唱与文化背景有效关联,课堂参与度较低,学习兴趣不浓。因此,民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开展多感官协同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小学民歌教学“三重三轻”现状
(一)重技能轻理解
当前民歌教学仍将重点过多地放在演唱技巧的训练上,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但忽视了对民歌本身音乐特征的深度理解。部分教师未能将演唱技巧与民歌的独特旋律走向、咬字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民歌承载的丰富文化价值。不仅如此,过度强调技巧训练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进而出现学习兴趣下降的现象。
(二)重形式轻内涵
目前,部分民歌教学活动看似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但实际上学生往往被动跟随教师引导,落入教师预设的“箩筐”。这种教学缺乏对音乐内涵的挖掘和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导致课堂教学“有形无神”,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三)重讲解轻实践
部分教师因主观认为民歌与小学生存在代沟,在教学上习惯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恰恰忽略了音乐是实践性学科的本质。音乐教学应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并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而非单纯作为知识记忆形态存在。
二、多感官协同教学的认知构建
在音乐教学中,肢体律动与声势律动被广泛运用,体现了音乐内在感受与身体知觉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身体的运动与感知,建立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之间的有机联结。具体而言,无论是演唱还是演奏,学生都需要将视觉与听觉所接收的信息加以内化,进而转化为声音表达与肢体动作的外显输出,实现多感官协同参与。这种多感官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表现力,也将促进其身心协调、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以直观、形象和体验为主要特征。为此,教师在民歌教学时可遵循一条清晰的路径:从解构文化符号出发,经由多模态融合学习,最终走向创造性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设计方言模仿、图谱绘制、戏剧表演等具身化活动,并辅以聆听、学唱等多感官联动,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体验自然升华至理性认知,从而实现跨学科素养与文化理解力的协同发展。
三、小学民歌多感官协同教学实践
实践探索具体通过多感官体验、符号解析等路径,让学生经历从身体参与到现代演绎的过程,最终实现深度认知。小学民歌的多感官协同教学以“文化解构—多模态融合—创造性表达”的教学过程达成跨媒介、跨学科、跨文化的融合,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解构:地域符号的多感官解码
以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播放方言版和普通话版的歌曲,借助“方言侦探”活动导入,引导学生对比苏州话与普通话的发音差异,配合手势模拟声调高低,如讲苏州话“朵”(短促下降)时手臂快速下压如拍打水面,讲普通话“朵”(先降后升)时手臂画波浪线,进而理解方言声调与旋律装饰音之间的对应关系。此类活动融合听、说、演等多种感官通道,使学生在解码语言特征的过程中自然领悟民歌的地域审美特质。这一案例也表明,方言是活的文化教材,能直观呈现地域审美特质,比单纯的技术堆砌更能激发真实的文化理解。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解构民歌中的自然物象、人物形象与生活场景等意象,理解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将民歌教学转化为对文化符号的深度探索,使学生不仅“会唱”,更懂“为何这样唱”。在文化符号解析基础上,需进一步建立民歌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教师可利用非遗文化等活化的教育样本,建立传统技艺与现代课堂的对话桥梁。例如,可以播放评弹艺人演示《茉莉花》的视频,通过其中的“小腔”处理(如“好”字尾音上挑),解释吴语中“尖团音”的发声技巧;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三弦怎么模拟水波的声音,配合“茉莉花开”唱词,体会“声景相融”的江南韵味;可以指导学生拍摄“非遗守艺人”微纪录片,记录评弹老艺人“一句教唱二十遍”的匠人精神。
(二)多模态融合:跨感官协同的体验设计
在文化解构基础上,教师需通过多模态融合深化学生感官上的体验。听觉模拟通过人声演唱、器乐伴奏的立体混音等环境音效模拟民歌诞生的自然或生活场景,将民歌学习转化为声景体验的文化旅程,使“听”成为学生理解地域文化基因的钥匙,强化其对音乐文化语境的感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茉莉花》进行声景重构,让学生获得立体听觉体验:利用江南雨声、夏夜虫鸣等环境音,构建出水乡的基底声景;融入以苏州方言清唱的人声层;借助器乐丰富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声景的层次感。音乐的体验与理解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联觉反应。视觉模拟将民歌文化符号转化为直观视觉形象,通过音乐与美术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构建“自然意象—美术符号—音美共建”的视觉工坊,实现学生对音乐文化意象的可视化解读。动觉模拟则要求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模拟民歌中的劳动场景与情感表达,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体验的身体语言。通过这三重感官通道的协同运作,民歌教学能够实现从单一感知到立体体验的深化。
(三)创造性表达:从文化理解到实践创新
在开展多模态融合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实现创造性表达。以《茉莉花》教学为例,可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一是运用拆解重组策略,指导学生分组解析不同版本歌曲的核心元素,如吴语“好一朵”、东北话“好那一朵”、意大利语“Che bel fiore”等,并制作方言词汇拆解卡牌,通过对比分析各版本在方言特色、节奏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是采用跨界融合策略,将《茉莉花》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在保持民歌核心特质的基础上拓展现代表达形式。
三是开设思辨课堂,引入“手机短视频让民歌更流行,但失去原味,该如何看待”等争议性话题,围绕现实矛盾设计反思任务,借助“个人任务单”引导学生表达观点、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其文化责任意识。
这三种策略可使民歌教学超越技艺传授,成为培养传承担当和创新自信的实践场。
为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可从文化理解度、创意融合度和情感共鸣度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展评价。文化理解度指学生对民歌文化的理解程度,具体是指通过表演、作品展示等途径,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精准把握民歌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情感表达。创意融合度则考查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能力,检验学生是否有形式与内容的生硬拼接,是否能够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进行有机融合,创作出有个性风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情感共鸣度则通过观众反馈,评估学生能否通过表演传递民歌的文化魅力与情感价值,其重点关注学生在创作和演绎过程中所传达的情感是否能使观众在感受美妙旋律的同时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而对这一传统技术形式产生更深的认同。
多感官协同教学为小学民歌教学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该模式通过激活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感官通道,在实践中有效破解了长期存在的重技能轻理解、重形式轻内涵、重讲解轻实践“三重三轻”教学困境,优化传统的课堂生态。在这种模式下,课堂不再是教师的单向灌输,而是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的场域,让学生在积极活跃且富有创意的氛围中实现素养的全面增值。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此模式时,需要精准把握传统民歌内核与现代教学形式之间的平衡,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深化,推动民歌文化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