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
从“困学苦学”到“乐学勤学”
浙商大:朋辈互助“滴灌”成长


□本报通讯员 王津航 童 越

“微观经济学里提到了好多数学知识!”“好难!学经济原来也需要会写代码!”最近,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025级新生群里,学生们正在为专业课遇到的难点苦恼。这时,学长转发过来的一则“1v1专属互助小组”的学业帮扶项目介绍,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众人纷纷报名。

在浙商大,一项名为“滴灌成长计划”的朋辈学业帮扶行动已持续开展了5年。该计划累计提供帮扶超3000小时,受益学生926人,受帮扶学生学业成绩提升幅度超过30%,校方成功探索出一条从“困学苦学”到“乐学勤学”的有效路径。

计划始于2020年寒假前。当时,经济学院一名学生在朋友圈发出的学业“求助帖”引起了师生关注。在辅导员的协助下,学生们组建了临时互助小组,最终相关人员全部通过了考试。这次成功的“救急”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帮助更多同学?”“如何让临时帮扶变得长期有效?”“除了考前辅导,还能做什么?”

为此,经济学院学生会通过500份问卷和60次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了学生们的学业困境,并决定推行“1v1专属互助小组”模式,这便是该计划的雏形。经济学院学生会主席、计划负责人王奕彤介绍,计划的构思参考了经济学理论中“成本-收益”分析与“最小化可行模式”,初期将资源集中于大一学生普遍认为难度较高的微积分课程,针对重点难点精心准备例题和教案。

然而,计划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期末时间紧张、小导师团队不稳定、辅导效果遇瓶颈等问题接踵而至。为此,他们构建了“滴灌人才库”,会集了专业排名前30%的学生及各重点科目的“科代表”。学生可根据自身薄弱环节自主选择导师,也可与熟悉的同学组队申请。同时,有专人负责从帮扶对象信息摸排、导师筛选匹配,到活动协调、定期跟进的全流程管理,及时化解“时间冲突”“沟通不畅”等难题。

“以前觉得学习是‘一个人的战斗’,现在才发现,有人一起努力,会更有动力!”2023级学生朱云辉是“滴灌成长计划”的受益者。他从畏惧数学公式的“小白”,成长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赛三等奖获得者。如今,他已成为“滴灌人才库”的骨干,不仅帮助他人补习,还自发组织周末研讨班分享经验。

“滴灌成长计划”也不局限于学业辅导。经济学系学生玉苏普喀迪尔·麦麦提曾一度对未来职业方向感到困惑。他的小导师并未急于指导,而是通过深入交流,了解其兴趣与困惑,并适时推荐他参加“西部计划”宣讲会。在随后的基层实践中,玉苏普喀迪尔·麦麦提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分量,找到了清晰的人生方向。“现在知道自己要往哪走、要做什么了。”他感慨道。

如今,“滴灌成长计划”已发展成为一套涵盖学业帮扶、生涯规划、心理支持和就业指导的系统。它不仅助力迷茫者找到方向,也为学有余力者提供了践行责任的平台,在校园内形成了强大的互助合力。

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蒋豪说:“‘滴灌成长计划’构建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良好学风生态。这种由学生自发组织、自主管理、自我完善的模式,展现了当代青年互助成长、奉献发光的精神面貌。”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