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

高校思政课教学须具有“扎根”意识


□陈 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培根铸魂的课程,思政课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秉持“扎根”意识,才能达成光荣而艰巨的崇高使命。

高校思政课教学须扎根本土。思政课需要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扎根中国大地,做到守土有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富含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化的叙事方式和呈现方式,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讲清楚,把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讲清楚,特别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讲清楚,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讲清楚,以回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和青年之问。

思政课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华五千多年厚重的文明历史,孕育滋养了刻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爱国情怀,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强烈的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数字技术讲好爱国故事,在传承学习中书写青年自己的精彩篇章。

高校思政课教学须扎根问题。解惑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政课教学除了遵循教育规律,还要贴近学生。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要在“高大上”之中“打动人”,就要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把宏大理论转化成鲜活的问题,实现“天边”与“身边”的有机结合。

铸魂育人是思政课的重要使命。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是否成才、价值观是否正确和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坚持问题导向是思政课培根铸魂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学设计要通过找准与青年学生思想的交汇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学习的困惑点、社会问题的兴奋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点等,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直面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给予青年学生积极回应与正面引导,实现“解渴”和“赋能”并举,以产生情感共鸣。

高校思政课教学须扎根群众。群众路线是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主线。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波澜壮阔的建党百年实践中生动地阐释了什么是群众力量,什么是群众路线。新时代,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更是党领导群众完成的一大创举。这些都是思政课教材的鲜活素材,都是坚持人民至上在不同时代的集中体现。

群众是思政课教学实践的主体。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必须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大课堂,求教于各行各业杰出代表,如大国工匠、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他们都是我们实践课堂的导师,能够帮助学生真切感受到新时代伟大成就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高校思政课教学须扎根内心。思政课要取得青年学生的认同,首先要让思政课教师认同。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深入、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和坚定。善于讲好故事,敢于直面学生追问,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现教师在理论输入基础上的输出。

思政课使学生产生共鸣。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是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而展开的。这些“能”“行”“好”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总体描述上比较抽象,要把这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化、情景化、数字化等方式来呈现,并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描述,让理论“跃然纸上”“飞入寻常百姓家”,让道理春风化雨、启智润心。

(作者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