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在前不久举行的浙江外国语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党委书记、院长张环宙寄语在场的2800余名新生绘制好“三幅地图”:一幅壮丽的中国地图、一幅广阔的世界地图和一幅温暖的家乡地图。
理解中国、融通世界、心系乡土……这“三幅地图”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凝练。近年来,浙外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娴熟使用外语,数智能力强,能担当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之大任,能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的高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筑起多语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创新路径——
知天下更心怀家国
今年9月,浙外的第36个本科专业国际经贸规则迎来了首届新生。该专业致力培养的高素质涉外经贸法律人才正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所急需。
在浙外,人才的复合能力培养已成为共识。“只会外语已经不足以支撑起实战型国际化人才,因此我们提出了‘外语+专业+X力’的新文科实战能力。”副院长柴改英介绍,“希望从浙外走出去的学生,能熟练使用外语甚至双外语,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做好国际交流。”
国际经贸规则专业负责人陈利强将人才培养特色概括为“会外语、懂经贸、通国别、精法律”,主打的就是交叉复合。在该专业设立前,浙外的“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已创办了4年。另外,学校还创设了跨境电商“3+1”实验班、未来教育家实验班和国际化卓越教师培养创新实验班,均指向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一批微专业、辅修专业、语言内容融合型的专业。在多元课程的浸润下,学生的跨境电商运营能力、国际传播全媒体能力、区域国别调研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等都有了全面提升的空间。
在课堂上,与同学角色扮演,模拟国际会议现场,纵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走出校园,拍摄大运河视频,配上英文解说和字幕,提交作业……这是2023级旅游管理(全英教学)专业学生高竹含觉得公共英语课程里最有意思的地方。浙外对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进行了分层分类改革,推动语言与内容进一步融合,创新编写了《全球治理英语》系列教材。“之前,我们发现学生在谈到国际议题时,常会出现‘卡嗓子’的情况,虽说语言功底尚可,但就是表达不出来。”应用外语学院院长助理、课程组负责人高亚娟告诉记者。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围绕国际热点问题进行圆桌讨论,像在国际组织工作一样参与修改条款、提交书面建议等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生们现在更加自信大胆,也都有话可说。”高亚娟说。
据了解,按照语言与内容融合、跨文化比较浸润、学思践悟贯通等方向,浙外推动建成150余门“国际规则+中国治理+浙江经验”各专业融合课程,以及覆盖8个语种的创意表达与数字传播课程、120余门区域国别理解课程。本学期,学校编写的《理解当代浙江》系列教材开始启用,学生将学到如何用外语面向特定对象国受众讲好淳安县下姜村、衢州农民画、杭州数字硅谷等14个反映浙江新时代发展面貌的故事。
在这样的土壤里,学生们更积极地关注窗外世界、拓展认知边界,迎接时代挑战。例如,2025届葡萄牙语专业毕业生姜靖雯在校期间,将视野从语言学习不断延伸至区域研究、文明互鉴与跨文化传播等更深层次,找到兴趣所在后,她选择修读了本校的区域国别学硕士研究生,专门研究巴西的数字经济、低碳发展。近年来,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活跃在数字经济、信息科技、文化旅游、国际传播、国际中文教育等诸多领域,有的学生还远渡重洋,服务国际组织、援非医疗队、出海企业,在“大有可为”的时代,探寻“大有作为”的无限可能。
实践融通,联结中外
尽管才升入大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赵苡然却已有一长串的国际志愿服务履历。刚做完在杭州举行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她又要忙碌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现场。谈起未来的规划,她希望能将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国际交流结合起来,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
像赵苡然这样热心投身国际志愿服务的学生,在浙外还有不少。学校专门设置了一门必修课程“国际志愿服务培训与实践”。在课程的实践环节,每个学生都会去西湖边的微笑亭服务一天,还要在校内担任一天的志愿者。“有了志愿服务的亲身体验,又了解了具体的岗位知识、涉外礼仪,一颗种子便在学生心中‘种’下。他们也会有信心去报名参加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授课教师邱萍表示。据介绍,学校学生已有2.1万人次参与到各类国际志愿服务当中,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
学生在对外活动中的自信从容并非一日之功。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周静是学生成长的见证者。她的学生接待过到访的基里巴斯青年领袖代表团、发展中国家外交官员汉语文化研修班等多个团组。周静将交流活动进行了项目化设计,学生分工参与活动策划、现场翻译、文化展示、新闻报道等环节。在这样的真实场景历练过,学生的语言技能、跨文化沟通能力都越发娴熟。
浙外将这种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尝试称作“在地国际化”。除了积极组织学生出境学习交流,学校还以在校外教、留学生,以及来访外事活动作为课堂国际化的支撑,努力让更多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参与国际交流。学校会定期举办各语种的中外学生交流月,对应语种留学生走进中国学生的课堂,担任课程助教。
今年暑期,浙外举办了首期国际暑期学校,10余个国际学生团组来校交流,20位国内外知名教授带来了全球区域发展、商业、教育等领域的主题课程。其间,中外学生还共同参加了金砖国家青年探美浙江数字经济活动。“像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的外语能力,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甚至拓展了学生海外就业深造的思路。”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陶国霞介绍道。记者了解到,浙外提出了ELITE国际化卓越发展战略,将“每个学生都有国际交流机会、每个专业都有国际化课程、每个学院都有国际合作平台”的“三有”作为奋斗目标。
在浙外,学生心心念念的是如何传播好中国故事。2023级口译专业学生唐畅,最初因为喜欢画画而参加了学校的“绘眼行记”团队,她跟随教师,和同伴一起走访村镇,将民俗器物的形象绘在纸上。随着活动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唐畅心中那个“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的念想越发清晰。最后,她站上了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会议发言台,向国际友人落落大方地介绍起中国器物背后的故事。多语种宣讲团、“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宝故事传播团、中外学生“小河长制”……一项项活动中,学生创新多语种国际传播形式,以青年之姿传播中国智慧、浙江经验。
张环宙表示,浙外将继续深化中国理解力、全球胜任力、复合实践力、多模态创意表达力、跨文化传播力等在内的国际传播能力体系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浙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