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桐青
富春江上空,一架无人机正沿河道平稳巡飞。“数据一切正常,暂无洪涝风险。”操作设备的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生命之舟”团队成员尤嘉,他正仔细捕捉着每一处易涝点与溺水风险节点。“近期降雨集中,富春江富阳段水位持续上涨,易发生洪涝灾害。”他解释道。今年,团队引入无人机巡查与水利数据分析,将零散信息整合成清晰的风险报告,为防灾工作提供了更科学的支撑。
这样的防灾减灾实践,团队已坚持了3年。这支以水利青年为主体的团队,由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师黄冬菁和2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每年“三下乡”期间,他们都会深入基层,开展水利类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护知识科普工作。“我们要发挥专业优势,展现浙江水利青年的担当。”团队成员鲍泓懿说。
团队的担当不仅体现在技术防控的前沿,更延伸至社区科普的一线。在浙江省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馆内,戴上VR眼镜的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江滨花园社区居民田子玄,瞬间“卷入”一场真实却绝对安全的“灾难现场”。
“抓紧扶手!洪水来了!”在团队成员叶枭乐的提示下,田子玄攥紧座椅边缘。透过VR眼镜,混浊的洪水奔腾而至,淹没街道、漫过屋檐。他身体不自觉后仰,仿佛真切感受到了洪水的冲击力。摘下VR眼镜,田子玄心有余悸:“太真实了。以前总觉得洪水离我的生活很远,现在才知道危险可能就在眼前。”
“传统的宣传展板、科普手册确实能起到科普作用,但无法让人身临其境。”叶枭乐一边协助居民佩戴设备,一边介绍,“VR创造的真实感,让防灾减灾从口号变成肌肉记忆和本能反应”。
除了沉浸式VR体验,团队还将科普阵地拓展至方寸屏幕间。王依宁等几名成员开发了一款应急救护小程序,打造可以装进口袋的“应急知识宝典”。
点开小程序,灾害预警、自救指南、急救技能等模块一目了然。自救指南模块详细解析面对城市内涝如何避险、遭遇山洪如何转移等具体步骤;急救技能模块则通过分解演示视频,教授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关键救护技巧。
为持续扩大防灾减灾科普的覆盖面,团队积极拓展线上传播渠道。暑期实践期间恰逢台风活跃季,“范斯高”“竹节草”“罗莎”等台风接连生成,对沿海地区构成威胁。团队抓住时机,化身“追风少年”,在“浙江红十字”官方视频号直播科普“台风来了怎么办?带你Get防御自救指南”。
“台风来临前,要用胶带在玻璃窗上贴米字形,阳台花盆等易坠物需移至室内……”镜头前,黄冬菁细致讲解防台风措施。她的讲解不只是步骤罗列,更辅以演示:如何交叉粘贴胶带最能增强玻璃抗压性,哪些角落易被忽略却存在坠物风险。观众不仅能听懂,更能看懂、记住。
“团队影响力有限,防灾减灾需要更大合力。”黄冬菁表示。为此,团队主动对接浙江省红十字会、杭州市钱塘区红十字杭蓝救援队,共同搭建水利防灾减灾科普矩阵。
在与杭蓝救援队的交流中,一个现实引起了团队的特别关注:儿童溺水事故仍处于高发态势。于是,团队与杭蓝救援队一同走进社区和学校,专注青少年防溺水安全教育。“游泳衣尽量选鲜艳颜色”“绝不擅自到野外水域戏水”……团队现场演示了落水后如何保持冷静、仰面漂浮,利用自身浮力争取救援时间。这些简单实用的技巧,让学生在互动中了解了水域风险,学会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