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

一餐一饭总关情
义乌系统推进校园餐整治守护“舌尖安全”

□本报记者 陈嘉琦

在义乌市新丝路学校食堂入口,一面公示栏格外醒目。公示栏上不仅集中展示着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明与日常管理规范,还张贴着一张详细的食堂卫生区域平面图,将每个功能区的管理责任精准对应到具体负责人。“现在监管起来心里有底,发现问题马上就能找到责任人,效率高多了。”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面会“说话”的公示栏,正是义乌全域推进校园餐整治工作的生动写照。从智能监管到部门协作,从校长陪餐到全流程跟岗,一场关乎学生“舌尖安全”的深刻变革,正在义乌的校园里稳步推进,悄然成势。

从“人防”到“技防”,智慧监管无死角

清晨6点,天光微亮,义乌市后宅小学食堂门口已是一派忙碌。值班领导和工作人员正围着一台带有大屏幕和摄像头的智能收货机忙碌着。“胡萝卜,160公斤。”随着菜品放上秤台,重量、品类被自动识别,数据实时回传到订单系统。新一天的校园餐,就从这充满科技感的一幕开始了。

这看似简单的称重,却是食品安全与廉政风险防控的关键一环。义乌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以往人工验菜高度依赖个人经验,对食材品相、重量的判断主观性强,不仅容易产生偏差,也可能为“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留下操作空间。为此,自2022年起,义乌系统推进智能验收设备覆盖工作。截至目前,智能收货机已覆盖全市150多所中小学,基本实现“应配尽配”。

“它不仅称得准,还能把每一笔交易、每一次验收的影像都记录下来,一切都有据可查。”市教育局计财科工作人员补充道,除自动称重外,摄像头全程记录验收过程,可随时调阅回溯,实现全程留痕、责任可溯。

智能收货机只是智慧监管的起点。在义乌,一张无形的数字网络正守护着学生们的每一餐。

“业财一体化”平台让食材采购、验收数据与财务系统实时对接,自动生成凭证,切断了人为干预的可能;智能出库系统方便仓库管理人员快速登记,每笔领用均有小票对应,库存数据实时更新;明厨亮灶系统中的AI行为分析,更是能实时捕捉后厨的违规操作,及时发出预警……一个个智慧场景,共同织就覆盖校园餐全流程的防护网。

从“单打”到“共治”,跨界协作织密网

每周一至周五的7点到7点半,义乌市北苑街道校园食品安全共享检验室内,检测员沈丽艳已开始熟练操作:取2克样品浸泡,提取液体,加入显色剂……她要为街道内42所中小学、幼儿园食堂的食材提供免费的快速检测服务,核心检测项目为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这间专为学校服务的食品安全共享检验室,由北苑街道教育服务中心、市场监管所、食安办和市场集团联合打造,是市教育局与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化协作、共治校园餐的创新实践。如今,这类旨在将风险前置拦截的检验室在义乌已建成12个,检测食材11631批次,今年年底将实现各镇街全覆盖。

“我们采取随机抽检的方式,确保每所学校每周至少被抽到一次。”市教育局计财科负责人说,“这样做,就是要让食品安全这根弦,在所有学校管理者心中始终绷得紧紧的。”

抽检当日,学校完成食材验收后,派专人取样,在规定时间内将所有样品送检。检测结果在上午8点半前出炉。若检测结果不合格,检验室会第一时间告知辖区市场监管所,由监管人员通知学校,溯源问题食材并依法处置,确保食品安全风险在食材下锅烹饪前就被有效拦截。

部门协作的广度仍在持续拓展。去年9月,义乌在全省首创食安副校长机制,聘请市场监管部门干部担任中小学食安副校长,定期开展食堂检查与人员培训。目前,全市26位食安副校长已正式上岗。

北苑市场监督管理所副所长朱凡就是其中一位。今年9月开学初,他就出现在结对学校——义乌市北苑小学的食堂里,从调料瓶盖是否盖错、标签标识是否清晰,到食材储存温度是否达标、环境卫生是否合格,检查得细致入微。每个月,他还会参加学校食堂月调度会议,总结当月检查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食安副校长能用专业眼光发现我们忽视的问题,”北苑小学相关负责人说,“有他们把脉问诊,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从“陪餐”到“走心”,一餐一饭总关情

“今天的菜还合口味吗?”“有什么建议,可以跟我说说哦。”

10月13日中午,义乌市绣湖中学教育集团绣川校区食堂内,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赵一庆端着餐盘,很自然地坐到学生中间,一边用餐,一边闲聊。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气氛融洽。

这样的场景,在义乌校园已是常态。早在2019年,义乌就已全面建立校长陪餐制。从去年起,制度迎来新升级——陪餐人员范围扩大至所有校领导。

陪餐人员的“扩围”,直接带来了监管密度的提升和意见收集渠道的拓宽。以绣湖中学教育集团为例,学校规模较大,设有两栋食堂6层用餐区。如今每到用餐时间,每层都有一位校领导陪学生用餐。“这既能全面监督食品安全,收集学生对菜品的意见,也能拉近师生距离。”赵一庆说。

制度的深化不止于此。去年下半年,义乌推出校长全流程后厨跟岗制度,要求校长每学期至少完整参与一次从验菜、切配、烹饪到分餐的全流程跟岗。据了解,在实际执行中,多数校长的参与频次远超制度要求。

“第一次跟岗才发现,原来食堂工作有这么多细节要注意。”一位校长在义乌定期举办的“校长大讲堂”上分享,“看到厨师动作太快,菜早早炒好放在那里,等到学生吃时都快凉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推动食堂调整出餐时间,确保学生能吃上热乎菜。

这一经验迅速引起重视。不少学校纷纷从学生用餐时间倒推作业流程:调整烹饪节奏、增设保温设备……“必须让学生吃上热饭热菜”成为各校共识。

如今,义乌督学组每月入校检查时,都会在饭点伸手摸摸菜桶、试试菜温。“我们将继续推动陪餐与跟岗机制走深走实,让校园餐不仅安全、健康,也更有人情味、更具幸福感。”市教育局计财科负责人表示。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