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育叙事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

父亲的戒尺


□金华市婺城区罗埠镇中心小学 潘丽仙

父亲是个退休的老教师,身材瘦削,眼睛炯炯有神。但他的背有些微驼,走路时总是微微前倾,仿佛随时准备俯身拾起地上的一片纸屑。

我后来才明白,他这姿态,是一生都在俯身教书育人的习惯使然。

我家祖辈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爷爷奶奶常对我们说,那时候村里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按手印时总被人算计,吃了不少亏。到爷爷这一辈,家里发了狠心,无论如何也要供出一个读书人来。

父亲从小聪慧,五岁时就能背《三字经》,七岁入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村里有个老规矩:每年腊八节都要在六德堂举行隆重的仪式,由村里最有威望的长老给学业有成的学生颁发奖励:两对馒头、两斤挂面、两斤白糖和两尺红布。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份奖励足以让全村人羡慕。父亲好几次获得这份殊荣,爷爷奶奶每每说起时,浑浊的眼睛里都会泛起骄傲的泪光。

父亲考取兰溪师范学院那年,村里放起了鞭炮。爷爷把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庆贺,奶奶用那两尺红布给父亲缝了一件新褂子。

父亲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老家时,全村人都来送行。他走得很慢,不时回头望望站在村口抹眼泪的爷爷奶奶,又望望那些一辈子没走出过村子的乡亲们。

后来父亲告诉我,那一刻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当个好教师,让老家更多的学生能读书识字。

父亲教书极严,他有一把竹制的戒尺,油光发亮。奇怪的是,那些手心被戒尺“触碰”过的学生长大后反而最感激我的父亲。小方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他已是县城重点中学的副校长,逢年过节总要来看望父亲。

父亲当学校负责人时,有位教师是当地镇政府领导的儿子,教学成绩平平却想转正。那位领导亲自登门说情,父亲硬是没答应。

一天晚上,那位领导的老婆在我家门前倒了一堆垃圾。我的母亲气得直哭,父亲却一声不吭地拿起扫帚,在寒冷的月光下一点一点将垃圾清扫干净。

“做人要坐得端行得正。”这是父亲的口头禅。

我女儿上小学时,我想托关系让她进重点学校,父亲知道后勃然大怒:“你自己就是教师,带头破坏规矩,让其他教师怎么教书?”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皱纹像刀刻一样根根凸起。

我从未见过他如此生气的样子,只得作罢。后来女儿在普通学校成绩优异,父亲露出难得的笑容,常常奖励她书和文具。

2002年,我觉得在乡村学校埋没了自己,想调动工作。

父亲躺在藤椅里,手里摇着一把破蒲扇,听完我的话后突然坐直身子:“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他的声音不大,却像锤子一样砸在我心上。

我看见他手背上凸起的青筋,像几条扭曲的蚯蚓。那把蒲扇被他攥得咯吱作响,扇面上的竹骨都露了出来。

最终我没敢再提调动的事,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在原校教书。2002年,我入选婺城区首届百名优秀班主任并获评金华市优秀班主任称号,应验了父亲的那句箴言。

父亲对别人严格,对自己更狠。

他有个用了30年的搪瓷杯,杯身上的红漆早已斑驳脱落,杯口缺了个小口。母亲几次要扔,他都拦着不让。他常说:“能用就行,何必浪费。”

2008年汶川地震,他正在住院,听说区退休教师协会组织捐款,硬是拔掉输液管,赶去捐了自己大半个月的退休金。护士追出来时,他已经跳上公交车,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后摆还夹在车门外面,随着车子一晃一晃的。

我们离开老家很多年了,平时很少回去,但听说老家修桥修路,父亲总是带头捐钱。

晚上,我看见他坐在书桌前,把钱一张一张抚平叠好。他的手指关节粗大,动作却很轻柔,像是在对待什么珍宝。台灯的光线照在他的白发上,像落了一层雪。

我突然发现,父亲真的老了。

小时候,我们三姐妹每天早晨都要站在院子里背诵《三字经》,晨露打湿了布鞋,肚子饿得咕咕叫,却不敢有半点懈怠。

前几年的一个春节,我们三姐妹带着孩子去看父亲,父亲让小外孙们背《三字经》,小外孙们背得结结巴巴。

父亲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我看见那把戒尺就挂在墙上。

父亲今年80多岁了,仍然保持着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清晨,他都要把戒尺取下来擦拭一遍,然后坐在门前的藤椅上读书。

阳光透过梧桐树的缝隙,投下斑驳的影子,戒尺就放在他手边的小茶几上,乌黑发亮,像一段凝固的时光。

前些日子搬家时,我们跟父亲一起整理他用过的书箱,发现一摞发黄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那是学生写给他的信,他们有的成了工程师,有的当上了医生,更多的成了像他一样的乡村教师。最后一封是小方老师写的:“老师,您当年那顿戒尺打醒了我这个差点误入歧途的年轻人……”

我的眼泪突然流了下来,滴在信纸上,晕开了一个个小圆点。

父亲从不说什么大道理,但他用一生的坚守为我们立起一根做人的标尺。这把无形的戒尺,比任何金属制的都要坚硬,它量得出人心的曲直,称得出品德的轻重。

如今我也是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常常感觉父亲就站在我身后,他的目光越过我的肩膀,落在那些年轻的脸上。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