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路径探析


●探索初中英语课堂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路径,借助文化力量赋能语言教学,助力学生生动讲述中国故事。

□杭州硅谷中学 洪玉秀

一、问题背景与现状分析

在“双减”政策推动下,初中英语教学正经历从知识灌输、应试训练向能力培养转型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聚焦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优化课堂教学资源使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培养多元人文素养的重要切入点。两者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可以使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态的课本知识,而成为学生可表达、可感知的活态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承。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部分教师仍侧重于语言知识点和应试技巧的训练,未能充分认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价值,也未能将英语教学视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媒介,导致传统文化难以有效进入英语课堂。究其根源,这与教师教学理念的局限密切相关。

当前初中英语考试偏重形式的正确与流利,教学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缺乏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系统融入与有效评价。由于缺少考评机制的支持,传统文化教学难以真正落地。此外,教学资源与方法亦面临现实瓶颈。现有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篇幅有限,对中医、戏曲、传统工艺等多元主题呈现不足。同时,文化因素未能有效渗透于英语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中。部分教师虽具有融合意识,但缺乏具体操作手段。传统的讲解式教学难以实现文化的深度传授,而互动式、体验式教学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在可操作性上仍有局限。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其跨文化素养不足成为关键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够深厚;二是跨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三是跨文化对比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二、融合策略与实践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策略尤为迫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路径。

(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重构

教师要从文化视角对教材内容加以系统挖掘与整合。例如,在词汇教学中,联系单元话题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词汇;在语法教学中,借助传统文化素材设计练习题目。为弥补教材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欠缺,教师应按照新课标要求开发并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跨学科拓展式教学,还可借助数字平台拓宽课外学习资源渠道。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变革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文化情境,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例如,节日文化教学中,模拟“春节家庭聚会”文化情境,要求学生以英语进行会话,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民俗活动;对一些不易还原的文化场景,则可利用多媒体创设虚拟情境,增强学生的学思结合度及趣味性;还可以通过设置文化项目开展项目式教学,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发展语言能力和提升文化品格,实现文化学习和语言实践融合共进。

(三)课外活动的拓展性延伸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我心中的传统文化”英语演讲比赛,并将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改编为英语戏剧;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等文化景点或历史遗迹等,帮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表达能力与自信心。

(四)教师素养的内生性路径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传统技艺传承人讲座、参与非遗体验活动等多种途径,增强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在为教学积累素材的同时促进自身教学成长。学校应定期组织英语教师开展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融合相关的教学技能培训,帮助英语教师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习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设计跨文化对比教学活动等,以丰富自身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能力。“双减”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意义重大。要充分用好用活资源,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拓展资源、开展活动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落地生根。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