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构建“五维”评价新体系,以评促劳、以劳育人,探索素养落地新路径。
□绍兴市柯灵小学教育集团 金华星 张斯思
当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与价值均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与深度反思,并对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开展实质性探索,对促进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有效开展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为此,小学劳动教育应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系统构建涵盖“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保障”的完整闭环,从而为持续激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在劳动教育评价的探索过程中,绍兴市柯灵小学教育集团始终贯彻“五育”融合理念,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积极推动劳动教育评价理念与具体方法的融合共生。经过实践,学校探索出一条有效促进劳动素养落地的评价路径。
一、研制清晰明确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
评价是小学劳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劳动活动的开展方式和内容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学校拟定了“以劳带全”的劳动素养表征清单,将劳动教育评价标准细分为五个维度: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赋美、以劳怡心。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基础,评价标准呈现出层层递进的设计趋势,分别对应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置差异化要求。例如,针对“劳动能力”维度,学校将其细化为三个一级指标:“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的设计、操作与团队合作能力”。每个一级指标又进一步分解为与学段相适应的具体能力描述,教师可结合本学段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与评估。这样的设计使评价标准更加具体、科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全面而有序的发展。
在面向小学生的劳动评价实践中,三个原则至关重要。一是,操作便捷方能“常评”。无论是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还是教师总评,其操作流程都必须力求简便易行。实践证明,形式新颖、操作简单的打卡表、粘贴栏等更受师生欢迎,也更能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只有便捷的评价方式,才能保障全员参与,进而实现常态化、生动化的评价。二是,看见成长方能“乐评”。评价过程应尽量展示全流程的劳作,让学生和家长看到进步和希望,还要直观地呈现劳动作品与成果,使学生感受到成功与收获。此外,教师还需通过阶段性的全面评价与荣誉表彰,让学生获得持续鼓励与前行方向。当“乐于评价”成为常态,“评价即教育”的理想便能照进现实。三是,要素落地方能“优评”。呈现的评价项目都应视为具备示范意义的“范例”。必须树立“全要素”评价的典范,确保其素养指标、内容结构、方法手段与形式载体等均经得起推敲,才能够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迁移、借鉴,实现辐射效应。
二、编制灵活生动的《劳动成长手册》
为系统化解劳动教育评价无据可依的难题,学校编制了《劳动成长手册》。该手册作为评价探索的重要载体,主要发挥记载册、导航图、对标簿三大功能。
(一)记载册:强化激励功能
《劳动成长手册》旨在持续激励学生从偶尔的、专门的劳动学习走向经常的、生活化的劳动实践。它全面具体地呈现了学校内的劳动项目,对应学校课程体系,以“柯灵小劳模”荣誉称号的获得为前置目标,通过“专门化劳动小行家”“生活化劳动小能手”“项目化劳动小达人”“校园劳动周小明星”“自主性劳动小标兵”五个子荣誉为导向,激励学生朝着目标方向坚持实践,力求让每一次劳动付出都被看见、被肯定、被表扬。
(二)导航图:铺设引领路径
《劳动成长手册》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具体包括课内外拓展劳动、校园日常劳动等多个方面,旨在引导学生超越熟悉且单一的劳动领域,迈向有结构、有素养预期、成体系的全域实践,从结构上实现对劳动实践的全过程引导,确保学生所获得的劳动体验全面而不零散、均衡而不偏颇、充分而不敷衍、深入而不表面。
在不同板块中学校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将劳动核心素养细化为可观察、可评价的具体行为表现。例如,在“班务劳动打卡表”中,“劳动技能”一项以“基本掌握打一星,熟练掌握打二星,展示分享打三星”作为评价标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记录与分享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完成对自身劳动素养的反思与提升。
(三)对标簿:搭建育人支架
劳动教育不仅是实践活动,更是一个综合育人的完整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实现从简单的动手劳作到基于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成长的跃升。因此,《劳动成长手册》的评价内容包括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等多方面要素,并对每一项劳动内容设置了有针对性的引领重点。例如,在三年级的项目化劳动板块中,聚焦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变得乐于合作、善于交流、勤于协同。
三、开辟自然有效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为确保《劳动成长手册》有效应用,学校积极进行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提炼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努力实现劳动和育人融为一体。
(一)学校层面:推动机制全方位落地实施
学校组建了劳动教育实验发展中心,由校党委书记、总校长牵头,分管校长、德育处干部及相关课程教师共同参与。中心围绕《劳动成长手册》的编制与实施,定期组织研讨交流。同时,下设由各年级骨干班主任和劳动任课教师组成的专项实施组,负责定期开展交流反馈,通过校本化劳动评价的试点运行、持续改进与迭代实施,切实推动“以劳促全、素养落地”的有效实践。
(二)教师层面:打造“劳动+”的立体教育模式
1.因材施教的劳动课堂。依托劳动教材,借助“测评单”对学生开展更为科学的能力测评,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并通过劳动技能全员过关实施普适性评价。
2.因人而异的生活课堂。广袤的生活天地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全域平台。学校借助各项清单的引导,梳理出生活课堂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等实施个性化评价。
3.因校制宜的项目课堂。学校通过采用评价目标前置、评价要素牵引的主要方法,让学生捕捉校园生活中的各类现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项目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子问题,实现能力提升。
(三)学生层面:形成“我能+”的自我成长方式
1.“我”能收获。教师可通过贴、画、说、写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记录自己的丰富感受,对劳动过程中自己的表现进行多方面写实性描述和关键性反思,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日常劳动。
2.“我”能邀请。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邀请技巧,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将同伴、家长邀请至评价队伍中,让学生借助不同评价对象的反馈,学会反思与改进。
3.“我”能合作。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调和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可采用“我的表现你来评、你的表现我来议”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全面地看待他人、看待生活。
在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探索路上,以《劳动成长手册》为载体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样态和成功的经验,让劳动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