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平
一个家庭教育机构,能迸发多大能量?
从无到有,从选址到体系创新,再到撬动社会资源。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县城中心,全省首个实体化运作的县级家长学校已运转一年有余。这里不仅是老百姓的育儿充电站,更是整合全县家庭教育资源的枢纽平台。活动室、咨询室等功能分区一应俱全,38名专业心理志愿者轮流驻守,累计开展131场心理咨询服务……它已然成为畲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亮丽名片。
作为典型山区县,景宁家长和学生总量虽不算多,但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成为制约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过去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零散、专业力量不足,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县教育局副局长吴月圆坦言。借助该县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的契机,成立实体化运作的专门机构、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
山区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后,一批富余师资成为家长学校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今年秋季,该县还通过公开招考,将两名原小规模学校的优秀教师转入县家长学校,成为专职在编教师。目前,县家长学校已有7名编制人员,核心团队趋于稳定。
在此基础上,该县构建了“1+23+N”三级家长学校网络体系:“1”是1所县家长学校,是核心枢纽,负责统筹规划、顶层设计;“23”为23所乡镇(街道)家长学校,接受指导、开展本地化活动;“N”则指N所村(社区)家长学校,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一张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服务网逐步织就。
体系建起来,资源更要“动”起来。县家长学校梳理了活动阵地资源、专业支持力量等清单,并调研家长需求,推出点单式服务。
开学季,各学校的“点单”量陡增。“今年秋季,县里5所幼儿园试点托幼一体化,家长学校仅面向托班家长就已开设多门课程。”县家长学校校长雷东平介绍,学校构建了覆盖学前至高中全学段的课程体系,包含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等12大领域36个板块,以系统化内容推动家长素养螺旋上升。“家庭教育应从家庭成立之初开始。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将时间前置,让做合格家长的意识深入人心。”
为提升服务精准度,景宁还创新推出了“校特派+家特派”双机制。“校特派”组织专家、教师定期送课入校,聚焦各学段家长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小学学段的隔代教育冲突、生命教育缺失,初中学段的手机管理、厌学情绪等,针对性极强。
更深入的干预来自“家特派”。该机制瞄准需重点帮扶家庭的核心问题,量身定制方案,协调资源直至问题解决。据介绍,该县依托全员大家访数字化平台,完成1.2万名学生心理筛查,精准识别1912名重点对象(含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建立“一生一档”并动态更新。
针对排查出问题的家庭,县家长学校牵头组建“特派小组”入户,并开展“一对一”跟踪帮扶。“特派小组”成员不仅包括班主任、心理教师,还吸纳了检察院、慈善总会等跨部门力量。目前,已成功帮扶17名学生,干预6起心理危机事件。
与此同时,各校家庭教育典型案例也不断涌现:县第二实验小学推出“1点家教”,县中心幼儿园施行“家长积分制”……一批批优秀的基层实践通过县级平台在畲乡推广。在持续性的体系化支持和精准干预下,一场关于育人理念的革命正在生根发芽。
截至目前,景宁通过家庭教育工作坊、送课下校等项目累计服务23521人次,需求匹配精度达95%。“学校、家庭、社会如同三角形的三条边,缺一不可,共同支撑孩子成长。”吴月圆说,县级家长学校的探索,为山区孩子构建一个更加稳固、健康、温暖的成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