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凌竹
每日清晨,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集团托班部总是被晨光与童趣一同唤醒。稚嫩的小脚丫噔噔噔地穿过门廊,跃动的身影在户外区域尽情地推、拉、钻、爬,以最本真的方式感受着大自然——托班幼儿一天的在园生活由此开启。自1999年成立以来,浙师大幼教集团托班部历经26年实践,逐步构建出以“围绕生活、回应成长、托幼一体、育养融通”为核心的生活化课程体系。在这里,教育不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亲历每一个真实的生活瞬间,让成长自然而然地发生。
生活化课程的核心在于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与独特性。我们非常重视让幼儿在真实的体验中成长,提倡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生活化游戏,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我们通过将教育融入自然的生活节奏,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学习。生活化课程不是将幼儿生活教学化,而是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顺应儿童天性与发展节奏,实现从模仿到内化、从游戏到赋能的成长跨越。
基于“生活即课程,课程即游戏”的理念,我们将自然与环境转化为教育资源,创设了多种游戏活动区域,涵盖感官探索、生活社交与艺术创造三大类型,全面支持幼儿身心发展。
为激发幼儿的感知能力与身体协调性,引导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认识自然材料与物理现象,我们设置了“来玩水”和“猪猪泥坑”等区域。“来玩水”区是幼儿打开感官探索的一方小天地。幼儿用水勺、海绵、水枪体验水的流动和形态变化。这类活动不仅能帮助幼儿感知水的属性,更是早期科学启蒙和语言表达的重要契机。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与表达,比如:“水流到哪里去啦?”“我们怎样才能接住水呀?”……这些自然材料不仅可以让幼儿动手操作,还能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一些令人惊喜的成长时刻,也发生在看似脏乱的“踩泥坑”活动中。很多幼儿一开始对泥土的触感有些抗拒,但在教师的陪伴下,逐渐放开手脚,甚至跳起了泥水舞。这类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游戏,更是有针对性的感官与动作课程。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幼儿学习接纳泥水环境,逐步克服触觉敏感;同时,在踩踏、跳跃、平衡的过程中,他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
我们通过设置“下厨房”角落和“趣露营”区等,模拟社会生活与劳动场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社交需求,锻炼手眼协调与精细动作,同时培养合作与分享意识。在“下厨房”角落,幼儿亲自采摘毛豆、番茄、黄瓜,从清洗到“烹饪”全程参与,体验食物从土地到餐桌的过程,不仅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也建立起对食物的尊重与感恩。“趣露营”区里,幼儿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用木铲翻动“松果美食”,拿石臼研磨花草,把花瓣当作沙拉的点缀。幼儿以自然材料为玩具,以游戏为语言,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玩沙啦”和“艺趣玩”等区域,则成了立体而流动的创意工坊。它们的设计初衷是坚信艺术是儿童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天然语言。在这些区域,我们鼓励幼儿捡来树枝、贝壳、花瓣等自然材料,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让他们在触摸、组合、建构的真实过程中,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提升审美与表达能力。这样的游戏环境天然具有情绪疗愈作用,能够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状态。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与守护者。我们时刻将材料的安全性和场景的真实性放在首位,避免过度干预,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中建构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敏锐地关注每个幼儿的情绪变化,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幼儿的每一次尝试都成为他们勇敢突破自我的里程碑。
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化课程,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在这里,每一个生活场景都是课程,每一次尝试都蕴含教育意义。幼儿正是通过这些微小却真实的生活游戏,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集团托班部副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