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钗勤
随着托育教育一体化深入推进,“托育下沉”现象备受关注。幼儿园将如何应对新挑战,低龄保育又该怎样提升质量?记者为此专访了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婴幼儿养育照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卢中洁。
记者:我们注意到幼儿园下沉办托育已成为趋势,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卢中洁:下沉办托育的下沉指的是招生对象从3~6岁幼儿扩容到2~6岁,是基于人口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入园幼儿年龄的下沉。完整儿童观作为当代儿童保育学的重要理念,强调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独特性。基于此,下沉并不意味着对儿童发展整体性的割裂,也不是对发展阶段的简单切割。
我始终相信,做好托班幼儿的保育教育工作,会显著反哺3~6岁幼儿的教育质量。因为2~3岁幼儿的个体差异远大于中大班幼儿——从咀嚼能力、语言能力,到进食习惯、睡眠节奏,每个幼儿都不同。正是这种差异,促使教师必须从小月龄开始就学会观察并尊重个体需求,实施高度个性化的引导。这种在细微处下功夫的能力,将帮助教师在未来面对3~6岁幼儿时,更从容地做到因材施教。
记者:这一现象会为幼儿园教师带来哪些挑战?
卢中洁:幼儿园教师队伍近年来正在面临新的变革,自2019年“托育元年”以来,首批托班教师至今仅约6年教龄,整体队伍仍处于新手阶段。完整儿童观强调保育者应根据学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阶段采取适应性的保育策略,托育的核心体现在对“个性化照护”能力的高要求上。这为教师在个性化、适宜性、灵活性三方面带来巨大挑战。
首先,这要求教师识别并理解儿童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其次,要基于儿童个性特点提出适宜的精细化保育策略。最后,要兼顾个体与集体,灵活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因此,托班阶段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保教素养的重要窗口期,教师面临的是从“集体入睡”到“阶段入睡”、从“集体进食”到“弹性进食”、从“大锅饭”到“带量餐食”的过渡。托班教师不仅是学前儿童的照护者,更是支持他们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记者:这种精细化照护具体体现在哪些日常环节?能否举一个例子?
卢中洁:它渗透在幼儿吃喝拉撒睡的每一个细节里。举个例子,冲泡奶粉时若摇晃方式不对,会产生大量气泡,幼儿喝下后易吐奶,仰卧时甚至有窒息风险。因此,专业园所应建立标准流程:喂奶后拍嗝,若未拍出则让幼儿侧卧,并放置提示牌请所有教师共同关注。这正是通过标准化、精细化的操作,将风险降至最低,用专业守护幼儿的安全与健康。
记者:这为家园社共育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卢中洁:一是家园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在一些幼儿园,家长与园方需要每天记录幼儿在家及在园的生活状况,包含饮食记录、睡眠状况记录、服药及排泄记录,以及轶事记录。幼儿在家记录是次日保育者开展保育行为的重要参考,例如幼儿前一天是否去过泳池将成为次日保育者在健康检查中重点排查流行性眼疾病的依据。总之,家园关系不再是“各自安好”,而是走向更紧密的“双向奔赴”。
二是构建育儿友好型环境已成为共识。从杭州的实践来看,政策支持与托育质量提升是让家长从“愿意托”到“放心托”的关键。因此,下沉办托育更像一根杠杆,激活家园社三方,形成更紧密的共育合力,并撬动保教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