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钗勤
9月26日清晨,杭州市西湖区龙坞幼儿园托班的幼儿们早已在园内玩得满头是汗。挖蚯蚓、喂小兔、钻木屋、学“烹饪”……丰富的趣味活动让他们沉浸其中。开学近一个月,从哭声不断到如今的笑声阵阵,托班教师们见证着这批幼儿的成长。“这些孩子适应得很快,有几个孩子原来是老师的小尾巴,现在也逐渐大着胆子自主探索了。”园长赵娜欣慰地说。
这生动的一幕,来自2025年浙江省托育教育一体化幼儿园沉浸式体验活动的现场。面对社会对“幼有所育”的普遍关切,浙江各地大力推动托育教育一体化发展,已逐步从“托得住”向“托得稳”“托得好”迈进,“浙有善育”的承诺变得具体而坚实。
让环境成为“第三位老师”
“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这一理念,在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集团托班部的盥洗室里得到了生动体现。这里安装了一排高度各异、造型可爱的鸭子水龙头延长器,幼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轻松完成洗手。这个精心的设计让他们从生活细节中亲身感知到“我能行”的成就感。
如果说个性化的设施激发了幼儿的自主意识,那么全方位的安全防护则是他们自由探索的坚实保障。为给托班幼儿打造安全的成长环境,海宁市教育局自2023年起为公办园提供专项“适托化”改造经费,每班不少于12万元。海宁市机关幼儿园园长奚文娟利用这笔改造经费,在园内铺设了大面积的软垫,并为墙面做了软包处理,添置了圆角家具,让幼儿在探索中无惧跌倒。杭州市胜利吟潮幼儿园则根据2~3岁幼儿身高特点,进一步对托班活动室中的家具进行了精细化定制——椅子的高度为0.2米、玩具架的高度为0.45米、书架的高度为0.65米,均略低于小班标准,以更贴合低龄幼儿的身高。“托班的环境创设不能‘小班化’,而是要充分考虑2~3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园长徐亚娟说。
除了安全,幼儿的情感需求也不容忽视。宁波市海曙区韵芽托育中心的韵韵班里,温馨的家庭照片墙安抚着幼儿的分离焦虑,半开放的小帐篷成为收纳幼儿坏情绪的私密空间,迷你沙发、床、冰箱组合出温暖的家居环境……“托育空间不应只是照护场所,而应是家庭的自然延伸。”园长徐皇君介绍道,在她看来,托班的环境应复刻家庭的温暖,助推幼儿在安全感的庇护下,从容迈出社会化的第一步。
2023年发布的《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明确要求:“婴幼儿每日室内外活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其中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因此,为幼儿创设安全、自在又充满趣味的室外环境同样重要。杭州市滨江区湖畔幼儿园的托班教师们在幼儿园的草地和花园等户外场地上放置了小篮子、白布、颜料等材料,鼓励幼儿提着小篮子,拾落叶,闻花香,敲石头,并用捡到的树枝、树叶当成笔,蘸上颜料,在涂鸦的过程中提升艺术感知力。杭州市胜利吟潮幼儿园则设计了15度倾斜的“欢乐大草坡”,并在草坡上设置秋千、塑料大球、塑料小车、滑梯等趣味设施,让幼儿在户外游戏中锻炼空间感知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大肌肉力量的发展。
与“成长合伙人”双向奔赴
开学第二周,杭州市申花实验幼儿园教师杨阳欣喜地发现,原本担心的“入园先哭闹”现象并未出现,托班幼儿已十分适应幼儿园环境和教师,甚至在放学后也不想离园。
这一现象的出现离不开良好的家园沟通。早在暑假期间,由两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组成的家访小组,逐一走进新生家庭,深入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与生活习惯。为更好地掌握信息,幼儿园还专门设计了新生入园家访问卷调查表,围绕“面对陌生环境的反应”“午睡时的光线偏好”“独立用餐能力”等问题展开调研。家访过程中,教师还会提供介绍带班教师、幼儿园场地及托班生活的视频,帮助幼儿提前熟悉教师与幼儿园环境。
海宁市实验幼儿园则在暑假期间给托班家长开了家长会,园长吴海燕耐心地介绍了幼儿入园后的一日生活流程,帮助家长缓解孩子入园焦虑。此外,她还鼓励家长利用好暑假,培养孩子自主穿衣、吃饭、如厕的能力,并调整作息习惯。“比如有些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午睡时间是下午2点到5点,这样就无法适应托班的午睡作息,需要提前调整。”吴海燕解释道。这些细致的指导,让托班家长逐渐找到方向。
为让家长托得更放心,杭州市临平区南苑幼儿园在9月1日组织了“家长陪伴日”活动。托班家长徐瑞敏原本对儿子的适应能力心存顾虑,在参观完托班环境、感受托班的一日生活后,徐瑞敏发现:“孩子边玩边适应,整体感觉很温暖。”更让她感到安心的是一个细节:儿子上课时坐不住,想跑出去,教师并未强行制止,而是用轻柔的话语在他耳边安抚他,引导他回到座位,“看到孩子玩得很开心,我也就放心了”。
家园共育的默契,正是在这样的日常细节中悄然建立。采访中,海宁市紫微幼儿园园长孙都向记者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幼儿小泡芙在托班学会了自主吃饭,回家后,家长追着喂饭,其技能又丢失了。为此,幼儿园借助生活习惯单和成长档案,清晰记录幼儿的习惯养成情况,并通过家长会、微课堂传递科学育儿理念,倡导适时放手。在持续的沟通下,小泡芙的家长逐渐理解了陪伴与放手之间的平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如今的小泡芙又开始自主吃饭了。
锤炼“小小班”里的大先生
在第七届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大会现场,来自宁波高新区实验幼儿园的邱丽霞听得格外认真。这位拥有26年教龄的资深教师,在今年成为托育新手。为更好地了解2~3岁幼儿的成长需求,她利用周末时间,专程赶来“充电”。听完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鄢超云关于托育教师的游戏素养的讲座后,她深有感触:“讲座中提到的‘回应性照护’这一概念让我很受启发,如果幼儿错过了亲切、及时的回应和照顾,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邱丽霞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前不久的一次区域教研活动中,杭州市拱墅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俞春晓对这样一串问卷数据印象深刻:参与托育培训的教师中,近51%首次执教托班,近70%的教师有照护管理方面的困惑,近91%的教师有幼儿情绪管理难题。尽管这些教师大多拥有丰富的学前教育经验,但在面对更低龄的幼儿时,仍有些手足无措。俞春晓分析这些数据后,认为这些困惑与开学这个特殊节点密切相关。为破解这些难题,拱墅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聚焦学期初照护重点——如何解决幼儿入园适应期常见的哭泣、抗拒等情绪问题,从心理支持、环境适配等角度提出优化建议,帮助托育教师开展个性化照护。
杭州市西湖区则通过“三个专设”进一步提升托育教师的专业胜任力:设置托育专职教研员,引导全区托育教师系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卫生保健方面等知识;研发《西湖区幼儿园托班教师指导月历》,将幼儿发展规律转化为可操作的月度教学指南;编制《托育教师胜任力提升操作指引》,收录120个托育重点相关案例,为教师提供实操支持。
应着这股学习热潮,高校也在积极赋能,争取为幼儿园提供更多的专业托育人才。杭州师范大学于2023年率先开设“0~3岁婴幼儿托育”微专业。微专业采用“线上视频教学为主、线下讲座与实验课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学科与时空边界,聚焦婴幼儿身体发育、心理发育、安全照护、保育护理等基础知识,培养融“婴幼儿身心、保教、护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的复合型托育人才。微专业开设至今,累计学习人次突破5万,为“善育”未来储备了坚实力量。
从环境创设、家园协同到教师素养提升,浙江正以专业化的实践,推动托育教育走向高质量的未来,让“浙有善育”照进现实。
①图为杭州市西湖区水晶城幼儿园的幼儿在教师的陪伴下探索户外环境。
②图为海宁市实验幼儿园的幼儿正在进行游戏互动。
③图为杭州市西湖区龙坞幼儿园为幼儿设置了符合其身高特点的矮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