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9月26日 星期

治一治“会背不会读”的通病


□朱华贤

新学期开学没几天,外孙一回到家就背课文,嘴里念念有词十几分钟后,便信心满满地让我监督他背诵。

这是四年级上册第二课《走月亮》的第四自然段,语言优美,意境幽远,像一首散文诗。可是外孙仰着头,眼睛盯着天花板,背得像炒豆子一般,缺乏节奏和情感。

我肯定他背得很熟练,并建议他“美美地读一遍”。

外孙不解:“我都会背了,难道还不会读?背总比读难吧。”

在我的坚持下,外孙读了一遍课文。语速倒是比背诵时慢了一些,语调却依然平淡无味,文中的“哟”“哦”等叹词和对“阿妈”的呼唤都未能读出应有的语气。

我想让外孙再读一遍,他有些不耐烦:“读有什么用,会背就行了。”

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想告诉他朗读的重要性,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我意识到,这并非他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当下许多学生的普遍认知。

这种观念源于现实:朗读几乎从不被纳入考试范围,而背诵却常以“默写”“填空”等形式出现在试卷中,直接与分数相关。

相比之下,背诵主要依赖记忆,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便能达成目标;而朗读则需要理解文本内涵、融入个人情感,并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表现力,其成效难以量化,也无法在短期内见效。

教师有时在课堂上也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味道来”,但往往流于形式,只是挑一两个最能朗读的学生表演一下;而对于有明确背诵要求的课文或片段,那就毫不客气了,必须人人过关。

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了“重背轻读”的习惯。

正因如此,不少学生直至小学即将毕业,仍难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一篇浅显的课文。这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我们常说“上学读书”,其中的“读”,本就包含“朗读”之意。学生通过朗读,读出激情,读出气势,不仅能深入理解文字,更能培养自信与自尊。

我曾向部分语文教师提议:开学第一周暂不讲授新课,而是从当册教材中精选一篇短小精悍的课文,集中开展朗读强化训练。

就像为期一周的军训一样,要求每个学生挺直身板、放声朗读、反复练习、大方展示,力求达到课文所需要的或行云流水或如泣如诉或气势磅礴的表达效果。

此后每一节语文课中的朗读环节,均应以此为基准,持续提升,训练学生成为善于朗读的人。而一个善于朗读的人,其内心往往充盈着阳光、力量与丰富的情感。

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的检索和获取变得轻而易举,人类的记忆负担已大大减轻;语文教学中对机械性背诵,尤其是死记硬背的要求,我认为应当逐步减少。

相反,学生的听(理解与接收信息)、说(表达与演讲)、读(感染与鼓动)、写(创意与构思)等语文核心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应得到加强。

这方面人工智能虽然也能帮点忙,但是最终仍需依靠个体的思维、情感与创造力。这是技术无法替代的人类独特优势,终究需靠人自身的修炼与沉淀。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