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9月26日 星期

运用社会知觉偏差走出管理迷宫


□毛君明

社会知觉作为人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过程,天然带有主观烙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等常见偏差,如同层层迷雾笼罩着管理者的判断。学校管理者需以辩证思维审视其双面性:它们既能化作陷阱,亦能成为助力。

慈溪市桥头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将消防培训打造为核心品牌,初入校园的嘉宾会即刻被主题场景震撼:宣传厅、体验馆、逃生台设施完善,扎实的培训更是赢得了广泛赞誉——首因效应在此点燃了积极认知的火花。

初为管理者的我到教师办公室“串门”,发现小徐老师的办公桌“一团糟”:通知、文件横七竖八,东一只茶杯,西一个调羹。我暗想:办公桌物品摆放尚且如此凌乱,这位教师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然而,首因效应蒙蔽了我的双眼,经过半年的观察,我发现小徐工作仔细,相关数据从未出错,他还被评为县级“四有”好教师。

这警示我们:不要仅凭“第一印象”给人“贴标签”。

很多社会知觉偏差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需动态审视。如近因效应,每次教师活动我都全程参加,并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向教师们提出期望与要求,让教师们对活动有一个深切而强烈的印象。

然而,在评价教师个体时,我们也会受到近因效应的干扰。如讨论吸纳入党积极分子时,某教师仅因最近做好了本职工作就被拟定为发展对象,经某委员提醒,该教师一年前曾拒绝接受社区教育这块工作,后该教师并未入选,可见这声提醒对大家投票时以更公正的视角看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刻板效应是对某一类事物或人群一般特征的概括,有助于管理者快速归类,提高认识效率。如当地政府认识到社会育人的重要性,非常支持成校的发展,并指导我校跻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第三批实验基地。

同样在刻板效应的作用下,很多人给成校贴上了“工作清闲”的刻板标签,掩盖了成校工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千头万绪,也掩盖了成校教师身兼教学、联村、联企、助农等多重职责。

因此,刻板效应这把“快刀”能劈开认知捷径,也易误伤真实。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我校因消防培训特色多次受到省市领导肯定,凭着这“光环”,仅2022年,就接待参观者近1000人次,在慈溪市域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可惜,光环之下常藏暗影。某农技能手多次在中外大型农展会上设摊,取得多项荣誉,面对媒体也能侃侃而谈,是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能人。

当我请这位能人写一份介绍自己的材料时,他却坦言“学历低,不会写”,令我始料未及。从而得出结论:学校管理者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人和事,避免以点带面,产生错误知觉。

还有投射效应:我结合自身业务成长经验,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帮助教师扫清业务障碍。近3年来,我校教师在各类评比和竞赛中捷报频传,新晋高级职称2人。

不少教师非常感谢我,称是“被校长推着去参加各种评比的”。

当然,一味用自己的经验“以己度人”一定会失败。

初进成校,我对学校开设8个班级、12个老年活动社团感到疑惑,担心报不满。负责老年大学工作的赵老师笑着告诉我:老年朋友“爱折腾”,参加培训热情高涨,“吹吹弹弹一下午”都不显疲态,“明年还要多开几个班呢”。

可见,我将自己“退休后安安静静享受人生”的想法投射到所有人身上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我的想法也有可能会改变。

面对社会知觉偏差的复杂图谱,学校管理者需构建系统性认知免疫体系,其核心在于打造三大关键“触发器”:

一是提升管理认知素养。深入学习社会知觉知识,理解其是信息选择与思维整合的双重过程。管理者需常做决策反思,梳理信息源、优化方案、比对目标差距,更需借助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多方反馈及“自我旁观”(如回放录像),形成清醒的自我认知。

二是构建科学评价体系。通过细化考核条目、双向提供依据、透明比对,以数据赋能破除主观臆断。评价标准需明确一贯、广而告之,并强化多元主体(家长、学生、同事、社会)参与。关键在独立评价,避免交叉影响,以多维视角拼出立体“教师画像”。

三是培育健康组织文化。发挥工会对干部评价的“三公开”(标准、过程、结果)监督作用,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开辟申诉渠道,校内设线上平台,允许匿名申诉,也可由德高望重的资深教师中转,并向全校公布上级监管电话,形成“双约束”,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

管理者有时会陷入认知迷宫,唯有正视其存在,以知识武装头脑、以制度约束判断、以文化滋养环境,方能在复杂的人事迷局中点亮理性之光,将社会知觉偏差转化为知人善任的管理智慧。

(作者为慈溪市桥头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校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