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9月26日 星期

来一场“大思政”背景下的铸魂行动


□本报记者 池沙洲

校园建筑一般按照功能命名为行政楼、教学楼、科学馆……也有简单地用数字来区分的:1号楼、2号楼、3号楼……稍有想法的学校会将博雅、明德、求是等教育理念注入楼名。

而在杭州市萧山区文博小学,初入校园的访客一时犯了难,只见建筑物上标注的是“子美”“子厚”“子固”“子瞻”“子由”等字样。

原来它们对应的是杜甫、柳宗元、曾巩、苏轼和苏辙,这是中国历史上几位大文豪的字。

校园里还立了两组铜雕,分别是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和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分别指向成语“胸有成竹”和“读书破万卷”。

唐风宋韵扑面而来。

9月20日,文博小学作为东道主,承办了萧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说思论政,行知合一”论坛活动。

学校有了文化,不难跻身一流

用萧山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金丹的话来说,这场论坛围绕萧山区思政教育新样态“一体两域三研”(以思政教育为主体,打通学校与家庭两大场域,抓住教研、科研、研训三大引擎)开展,“希望全区学校通过实践拿出一批具有萧山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行知思政’教学范例和校园文化的范式,让我们提出的理念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文博小学35周岁以下教师占54%,近4年入编教师占50%,这让校长周建阳感觉到管理的压力。

如果只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出成绩,并不想在长远的目标上求发展,那么这所学校可能永远都不会跻身一流之列。周建阳坚信“一流的学校管理靠的是文化引领”,并始终践行着“大思政”理念。该校以《论语》的“立己达人”为校训,以《说文解字》的“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为师德,致力于培养“心中有他人”的学生和“如玉般温润”的教师。

从阳光洒满校园的早晨7:20开始,子固楼“与黎明共舞”舞台就向爱表演的学生开放;面积500多平方米的中央图书馆,是书香校园建设的核心区块;红色经典区、英语绘本角、科学精神展等多个非正式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文化养料;古诗词擂台赛、课本剧嘉年华等活动将秋季阅读节推向高潮;在仿真家政教室做南瓜饼、包馄饨,在小鲁班木工课堂向非遗传承人学活计,在智慧农场种植蔬果,思政教育突破了学科边界。

“文化是最质朴、最深层、最持久、最磅礴的力量,它让师生幸福生活的友好型学校成为现实,并支撑每一个学生成为卓越的时代新人。”周建阳说。

当天,友情亮相的还有区外的几所学校,有一所学校干脆用一位文化名人的名字来命名。这位名人世居杭州并归葬杭州,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沈括。

“格物致知、敢于质疑、跨界创新的精神内核,与当前强调的科学素养、文化自信、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高度契合。”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沈括小学校长施金泉介绍,他们以“博物洽闻,求索创新”为校训,突出的就是以沈括为标杆的科学家精神。

学校开发了“探秘沈括”校本课程,打破学科壁垒,融合科学、人文、艺术、技术等领域,并建立了集共享课件、活动手册、实验视频等资源为一体的数字平台,还建立了“沈括勋章”“天文小博士”等校本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课程实施多年后,学生在科学探究、艺术表达、项目设计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初步形成了求真求实、求新求善的精神品质。”施金泉总结道,“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做好一门课程,能在学生心中种下科学、文化和家国的种子。”

饮水还需思源,课程不离桑梓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可以是传统文化、科技文化、名人文化,也可以是企业文化。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占比最高的浙江省,优质企业文化教育资源遍布全省,就有了让学生学习精工细作、创新突破、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等企业家精神得天独厚的土壤。

萧山区万向小学创办于20多年前,得到了鲁冠球先生和万向集团的长期资助,是“重视教育、反哺社会”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

校长鲍东升在演示文稿上展示了一个巨大的圆圈,中间写着“1530”,他解释道:“这是我们的‘1530’课外实践圈,‘15’代表的是15分钟车程,‘30’代表的是30分钟步行半径,我们以学校为圆心,统整了学校周边的七大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中国水利博物馆、水博社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数智展厅、宁围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宁围记忆·草舍年代陈列馆等机构和场馆,当然还有让学校饮水思源的鲁冠球精神展陈馆。

“光有学科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六大导师:家长、馆长、村主任、厂长、校长,还有班长(老兵)。”鲍东升夸耀起自己独特的“师资储备”。

有了强大的师资和丰富的地方资源,课程实施自然是手到擒来。

万向小学有一门非常独特的乡土课程——萝卜干课程。

我们在旅行时,经常会在飞机餐中吃到一小包萝卜干,这就是萧山特产、江南酱腌技艺的杰出代表。位于萝卜干原产地宁围街道的万向小学,当然不能放弃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萧山萝卜干的加工需要“三晒两腌”,工序非常繁复。萝卜干出缸后,学生把它们分装在自己设计的包装袋里。“第二届校园丰收节上,30包萝卜干15分钟之内销售一空。这么重的一包才卖5元,学生有些后悔,毕竟辛苦了这么久。”鲍东升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掩饰不住嘴角的笑意。

打破学科壁垒,共铸百年国魂

“版画是具有历史叙事性和艺术表现力的画种,它的印刷功能和群体创作的特征可以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一个独特的载体。”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美术教师包怒涛展示了几幅学生木刻作品,其中有登载抗战新闻的《申报》、刻有大众呐喊画面的1931年年历。

上个学期,包怒涛就带领学生制作了1000份宣传作品,分发给路人,以这种久远的方式让人们铭记历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包怒涛的版画课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家国情怀,二是跨学科实践。“首先要给学生以认知的筑基,解码版画中的国家记忆,奠定家国情怀基调。”

为此,她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用版画表现鲁迅作品(文学)、红军长征(历史),为了保证作品内容的学科专业性,甚至还和政治教师同台上了一节课。

“我们在畅想未来的过程中行走着,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本期论坛从课程思政说到文化思政,再到生命思政,我们不外乎要进行这样的哲思:我是谁,我现在在哪里,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省特级教师郑巍巍展开她的“微观点”,用一张海港的风景图片来说明一所优质学校的教育生态:海水是学校文化,船是不同个性的学生,航道是多元课程,码头是交流平台,集装箱是不同的知识获得体验,航标灯是教学指导目标,而远处岛礁上的一座灯塔,是“可能性教育”理念。

论坛的末尾,由省教育厅教研室研训部主任方凌雁点评。她说:“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思政教育回答的是‘为谁育人’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教育生涯中一以贯之需要重点执行的一项工作。”

她还特别谈到,很多案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跨学科学习、家校社协同等,形式上与“大思政”的主题非常吻合。“当课程给予学生一种生命自觉之后,学生的理想信念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育人才能真正成为一场铸魂行动。”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