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创新数智育人途径,将信息科技课堂拓展至社会实践,全方位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
□杭州市三墩小学 冯 岳
在智能时代,数字素养已逐渐成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我国的教育数字化正从试点探索走向全面推进,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群体因其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和未来发展的可塑性,被明确定位为数字素养培育的关键群体。浙江以信息科技学科作为核心驱动力,推动数字素养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实际,从技能培养提升到素养塑造,从数字应用拓展至数智融合领域,系统性构建了以数智育人为特征的青少年数字素养发展新体系,为全国信息科技教育提供了富有前瞻性与操作性的“浙江方案”。
一、筑基固本:打造信息科技学科建设的“浙江高地”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国家对新一代科技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浙江率先开展中学计算机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探索工作。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不断迭代更新。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之后,浙江以此为契机,构建了国内首套以素养为导向、覆盖各学段的立体化信息科技课程体系。
该体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立足数字时代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核心目标,紧密契合数字时代发展趋势。课程设计强调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为情境,明确大单元的整体设计,横向融合相同学段多学科知识,纵向实现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形成科学合理、有机衔接的课程结构,为全省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系统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融合创新:探索“科与技”并重的教学新样态
作为数字化改革的先行省份,浙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在此背景下,全省信息科技教师以学科育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实践和素养培育为主要路径,积极探索科学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融通的教学新样态。
(一)理实一体,构建全场景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体系
以学科实践为核心,浙江研发了国内领先的全数字化课程资源,包括数字教材、在线测评系统、实践活动资源包、虚拟仿真实验及协同数据平台等,实现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全场景的覆盖,真正达成“科与技”的深度融合。
浙江以省级纸质教材为基础,配套研发了三至八年级的数字音像教材,实现全省在线共享,累计访问量超10万次;研发了数字素养在线测评系统,全方位记录学生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在线学习历程,生成个性化数字画像;基于学科实践,编撰了5本学生活动手册,配套实践活动资源包年订购量达12万份;搭建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学生实验教学提供虚实结合的实验环境,实现实验数据全省共享;通过数据互通和资源联动,促进了区域间的协同教学,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与资源使用效率。
(二)科学建模,建立学习行为驱动的数字素养评价机制
突破传统素养评价难点,通过无感采集学生在各类平台的学习行为数据,形成基于行为捕捉的素养测评模型,建立支持学生个体学习路径的评价反馈机制,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空白。
该模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情境任务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与成果进行全要素记录,并通过建模与回归分析实现对素养水平的科学评估。它不仅能清晰界定数字素养的内涵与结构,完整描述不同能力水平的特征,还可有效分析学生表现,为教学改进提供实证依据,形成完整的教育监测闭环。
(三)产教融合,共建“1+N”型省域学科学习大平台
浙江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了以浙江省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习与人工智能平台为基础,形成了国内领先的“1+N”型省域学科学习大平台。平台集成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智能交互等新技术应用,有效支持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注册学生48万余名、教师4500余名,覆盖全省2000余所中小学。经过3年多的运行与积累,平台已汇聚学习主题1万余个,学生参与学习人次突破91万,已成为浙江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核心载体与主要阵地。
(四)教研迭代,打造技术赋能的教师专业发展新体系
浙江构建了覆盖全省、多形式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包括沉浸式培训、主题研讨、虚拟教研共同体等,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新生态。全省1.5万余名信息科技教师积极参与新型教学模式实践,共同参与混合式学习主题超2万个,开发生成学习资源444万余项。
信息科技教学实现了从“学用技术”到“用技术学”的根本性转变,教师在依托技术开展沟通协作、资源共享与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提升了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三、硕果盈枝:书写青少年数字素养发展的“浙江答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紧扣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依托信息科技学科的持续发展,历经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多层级、立体化的信息科技学习支持体系,显著提升了全省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为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数智育人成效显著,学生数字素养发展全面
近期,浙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全省各地区(含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大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达到了学科课程的基本要求。数据表明,浙江城乡学校与家庭均具备较好的信息化环境,教育管理者、教师与家长普遍具有较高的信息应用意识,对将数字素养培育融入学校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视。这种共识为浙江培养能够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学科生态持续优化,教师专业能力显著增强
全省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调研显示,信息科技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指数平均值在各学科中处于中上水平。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数字素养呈显著正相关。近年来,全省信息科技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中的获奖数量逐年增加,反映出教师创新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一批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能力的骨干教师快速成长,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项目引领体系推进,学科生态实现整体跃升
以数字素养为纲,以信息科技课程为载体,浙江在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中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建设的整体进展。无论是在教研氛围、研究成果方面,还是在实践创新方面,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生态。依托核心课题,全省涌现出大量子课题研究,覆盖课堂教学、学生培养、数字化改革等多个热点领域,显著提升了学校与区域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推动了省域信息科技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四、未来展望:深化数智融合,构建教育新生态
面向未来,浙江将继续深化数智融合的教育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信息科技教育深度融合。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学生数字素养发展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将加强教师数字能力建设,构建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同时,浙江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区,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建设智慧校园、数字课堂等新型教育环境,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此外,还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浙江信息科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回顾浙江信息科技学科的建设进程,一条以数智育人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融合创新为途径、以素养提升为目标的青少年数字素养发展之路清晰呈现。面对数字未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浙江信息科技教育将持续秉持先行先试、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更为扎实的实施举措,描绘数字素养教育的全新画卷,为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贡献浙江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