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应从场景空间、时序空间、生态空间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新范式,打造浸润无声、赋能成长的新型德育公共空间。
□衢州市衢江区教育局 罗立三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共空间,承载着教育的诸多要素,并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生态。德育工作重在落实,中小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种途径,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学校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需求,通过高标准德育空间的打造与运作,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和文化要素,形成德育合力。
一、场景空间建构:彰显育人本质
(一)推进场域平台情境化
学校应通过立体雕塑、宣传橱窗等多种载体,打造具有功能性的综合德育场域,创设情境化育人环境,并以文字视觉、语音听觉等不同感官通道,强化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在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效率的同时,保证德育工作的育人指向性。学校应积极发挥学生、教师在推进场域搭建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场域规划、搭建与运作。
(二)推动学校场馆特色化
场馆作为学校特色育人的“资源教室”,为学生自主选择班级文化、德育课程等提供平台。学校要有意识地设计特色场馆,并配套开发相应的德育课程,充分发挥场馆施教育人的功能。例如:设置校史馆,在校史文化熏陶下引领学生成长,培育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利用校园内的空地打造“花田校园”“本草园”等,让学生在种植花草、中草药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在劳作中了解中草药文化,增强德育实效。
二、时序空间建构:凸显德育力量
学生的学习成效取决于其心态和认知倾向,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个体认知结构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此,学校要不断探索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时序空间,在不同学段、时令节气等创设形式多样的德育空间,打造具有正能量、生活化、人性化与活动化特征的德育新高地。例如,在时令节气方面,学校可以依据一年四季的更迭,打造以四季育人为主题的活动空间。学校还可以开发以植物生长周期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独特与多样,以及时令节气的变化规律。
三、生态空间建构:展现德育价值
在不同的德育空间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发现、解决课堂内外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而由此萌生的共同体意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学习。为此,学校应当搭建彰显育人价值、促进育人成效提升的德育平台,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和网络“四位一体”的德育空间。同时,要及时更新并优化空间架构,强化核心价值与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使实践活动更贴近生活、更具场景感,增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庭与学校及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而构筑良好的德育生态。
高质量的德育离不开良好的家校社关系。学校应合理利用当地文化、历史人物等资源,拓展社会活动空间,比如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相关历史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与文化素养。学校要适时组织师生间、亲子间的联谊活动,加强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建设,增进师生感情、亲子感情。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网络清朗行动,营造文明的社会风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构建大德育空间育人生态。
在探索中小学德育空间建构的过程中,学校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实时关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因素对德育工作带来的冲击与有利影响;精准把握教育的敏感点、切入点与着力点,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与引领作用;实现德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的创新,通过德育空间的媒介浸润,增强德育传播效果与教育效度,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德育工作水平,让学生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