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9月19日 星期

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


□苍南县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 省特级教师 林甲针

清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妈妈拿着两件上衣,轻声问刚睡醒的4岁儿子:“强强,今天想穿蓝色的,还是黄色的?”强强揉揉眼睛,指了指蓝色,妈妈笑着把衣服递给他。这个简单的选择看似微不足道,却像一颗种子,悄悄埋下了孩子对自己生活最初的一点掌控感。

掌控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影响或管理生活中事件、环境和结果的主观感受和信心。简单来说,就是觉得自己“能主导某些事情”或“有能力应对变化”,而不是完全被外界牵着走。父母与孩子互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将那份被剥夺的掌控感,一点一点地还给孩子。这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策略地赋权,是信任的托付,是陪伴他们从“被安排”走向“我能行”的成长之路。

解放时间,用留白替代填满,好奇心才有机会萌芽,探索才会悄然发生。这就是内驱力的起点。请珍视那些自由玩耍的时光,那是孩子学习协商规则、解决冲突、创造世界的天然课堂。

解放选择,从孩子能掌握的小事开始。就像那个清晨选择衣服的强强。穿什么?吃什么?放学后是先玩还是先做作业?周末是去公园还是图书馆?零花钱想买什么?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决定,正是孩子练习决策、体会“我的选择有意义”的宝贵机会。对于年纪较小、不习惯选择的孩子,不妨采用“有限选择”策略:提供家长和孩子双方都能接受的选项,让他们在其中挑选。这既给予了掌控感,又避免了选择过多带来的压力。当他们鼓起勇气说出“不”,比如不想吃某样蔬菜,不想参加某个活动,请认真倾听他们的理由。

解放失败,意味着重塑我们对“错误”的理解。明确地告诉孩子犯错是被允许的,它是学习的重要部分。当他们忘带作业、零花钱用完买不到心爱的东西、承诺的事情没能做到,请忍住不要马上替他们解决。温和而坚定地陪伴他们体验自然后果并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下一次:“想想看,下次怎么避免呢?”“从这次经历里,你学到了什么?”当孩子努力尝试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时,请关注他们付出的努力、采用的策略、展现的坚持,而非仅仅盯着那个未达成的分数或名次。

教师可指导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多共情少说教,多探讨少给答案,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试着让家长这样提问:“你觉得这件事可能有哪些解决办法?”“如果选择A,可能会发生什么?选择B呢?你希望达到什么结果?”用开放式问题点燃孩子的思考。当孩子表达想法或情绪时,请放下评判,专注倾听。用“嗯”“我明白了”“听起来你有点沮丧、生气……”这样的回应,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把那些“你应该……”的命令句,换成描述性、邀请式的语言:“关于作业和游戏的时间安排,你有什么计划吗?”“我看到离约定的游戏时间还有10分钟,作业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呢?”

更深度的赋权,是让孩子真正参与家庭生活的决策。把每周一次简短的家庭会议变成习惯,让孩子平等地参与讨论和决策:下周想吃哪几道菜,周末家庭活动去哪里,家务分工如何调整,家庭规则是否需要修订,等等。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家庭重要的一员,他们的声音有分量。

练习延迟满足。帮助孩子建立“等待,获得更大满足”的能力。对于他们心心念念的大件玩具或特殊体验,引导他们设立“愿望储蓄罐”,用自己的零花钱或通过完成额外任务赚取的报酬来实现愿望。耐心等待目标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强掌控感和成就感的宝贵经历。

让孩子掌控自己,并非撒手不管,而是通过解放时间(创造留白)、解放选择(赋予决策)、解放失败(拥抱试错),通过真诚对话(替代说教)和留白时光(替代填满),通过让其参与家庭决策、体验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和自然后果,将那份至关重要的掌控感重新植入他们的生命脉络。当他们一次次真切地体验到“我的选择有意义,我的行动有影响,我能从错误中学习,我能为自己负责”,那份源自内心的驱动力、面对挫折的韧性和拥抱挑战的行动力,便会像扎根沃土的树苗,茁壮生长。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