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9月19日 星期

家园共育儿童蓬勃生命力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附属

南浔幼儿园园长 陈 桢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这正是儿童蓬勃生命力的生动展现。如何系统整合家庭与幼儿园的力量,实现协同共育,真正培养出充满生命力的儿童?我们围绕好奇力、免疫力与自愈力三大核心素养,构建起家园双圈协同的养育体系,共同助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一、激发好奇力:家园共拓探索场

好奇力是儿童认知世界、主动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家庭与幼儿园应当共同识别、呵护并拓展儿童的好奇心,将其转化为真实的学习契机。

以我园“一颗枣子引发的寻找枣树活动”为例,当幼儿提出“这是不是枣树”的疑问时,教师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发起家园共构的探究活动。首先,家庭成为信息收集的第一现场:幼儿与父母共同查阅资料、讨论枣树特征,初步建立认知框架。随后,教师整合家长反馈,制作“枣树特征信息卡”,引导幼儿在园内开展比对验证。家长则进一步延伸探索半径,带领孩子在社区、公园继续寻找枣树,实现从“不解”到“全解”的认知跨越。

活动结束后,许多家庭自发开展种植实践,幼儿将种子带回班级,共建“种子儿童博物馆”。这一过程不仅系统扩展了儿童的认知经验,更体现出家园双圈在激发好奇力中的有机配合。

二、构建免疫力:家园共筑韧性空间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困难与挫折,心理免疫力的培养需家园一致提供“尝试—反思—调整”的实践场景。例如,在幼儿屡次搭建多米诺骨牌失败时,教师采取“慢一步”策略,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观察幼儿如何面对挫折、调整方法。在幼儿成功实现分段搭建后,教师“快一步”将过程及成效反馈给家长,并建议家庭创设类似情境,强化幼儿应对挑战的能力。

家园之间通过真实案例的共享与方法的同步,使教育理念互为延伸。家长逐渐意识到“退后一步”的价值,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提供试错机会。随着家园互动的深入,家长普遍反映孩子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求助行为减少,家庭氛围也更加从容。这一转变标志着家园共同构建起韧性支持系统,让儿童在反复实践中积累正向经验,逐步形成“我是问题解决第一人”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育自愈力:家园共营积极语境

自愈力关乎儿童的情绪调节与心理恢复能力,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共同营造积极解读、包容接纳的语境。我园设计的“我倒霉,我幸运”主题活动正是家园协同培养幼儿自愈力的典型实践。活动中,幼儿学习转换视角看待事件。教师随后邀请家长参与延伸活动,鼓励每晚亲子共同回顾生活中的“倒霉”与“幸运”,在家庭中延续积极叙事习惯。

这一设计将幼儿园教育理念自然融入家庭日常,形成家园一致的情绪教养路径。不少家长反馈,孩子遇到挫折时能主动运用转换视角的方法自我调适,甚至家长自身也从中获益。家园通过共同的语言和回应方式,帮助幼儿建立正向认知框架,在不断共鸣中实现自愈力的整体提升。

好奇力、免疫力与自愈力三者相互支撑,构成儿童生命力的成长内核,而家园协同是培育这一内核的重要保障。幼儿园主动引导、家庭积极延伸,两大教育主体通过系统设计、案例共享与方法同步,实现理念共生、策略协同,从而真正形成养育合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