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9月19日 星期

家庭如何培养内心有生命力的孩子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教授 刘少英

一些青少年因学业压力或外界挫折出现回避行为,部分年轻人在求职失败后选择“躺平在家”……这些现象,往往反映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在生命力有所缺失:遇到困难时缺乏应对与恢复的能力,对生活和未来缺乏热情与目标感,对生命价值认识不足。父母应当如何培养,才能帮助孩子拥有真正蓬勃的内在生命力?

长期以来,不少家庭将高学历视为孩子未来幸福的唯一途径。然而,真正影响人生幸福的,是个体是否具备适应社会并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一能力来源于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孩子在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互动中,逐步内化规范、技能与社会角色,形成符合期待的行为模式和身份认同,进而掌握在社会中立足与发展的重要能力。孩子的生命力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反过来驱动个体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创造。因此,在家庭中培养有生命力的孩子,不仅要关注其社会适应能力,更要重视其有力量地成长、创造并实现人生价值。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健康的体魄是生命力的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孩子提供充沛精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有力应对困难,并有余力关怀他人。儿童早期身体和大脑发育对心理发展影响尤为显著。家长应确保孩子饮食均衡、睡眠充足,并鼓励其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问题解决能力是生命力的认知核心。通过直接体验与间接学习,孩子逐步发展出应对人际与事务问题的能力,为处理更复杂的问题奠定认知基础。孩子认知能力发展从感知运动、言语、记忆、注意,逐步进阶到思维。随着年龄增长与社会互动经验积累,孩子的思维会从形象向抽象、从逻辑向辩证转变,进而具备归纳、概括、推理与判断能力,并运用于问题解决中。此时,父母更应关注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及认知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建议采取如下方式:在擅长的领域“拔高”,如孩子语文能力出色,可鼓励其挑战深度阅读或创意写作;在不擅长的领域“求进步”,如孩子数学学习遇到困难,不必强求高分,而应关注其解题思路是否清晰、是否尝试新方法。任何微小的进步都在锤炼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其抗逆力与成长意愿。

社会情感能力是生命力的重要支撑。父母的情感支持是孩子生命力发展的起点。父母给予的温暖稳定的支持使孩子感知到“自己被爱、有价值”,并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这份安全感是抗逆力和价值力萌芽的基础。当孩子产生情绪时,父母应将其视为需求信号,先给予共情和接纳(如:“我看到你很难过/生气”),化解情绪后再引导解决问题或示范恰当行为。这样做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父母的尊重与支持是孩子生命力成长的动力。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自己做主,如选择衣物、玩具和游戏方式等,这些微小的自主权有助于其形成掌控感与探索热情。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提供支架式帮助——协助分析问题、寻找解决路径,使孩子建立“我能行”的自信,从而认识自我价值。若孩子希望独立完成,父母应果断放手,因为独立解决问题是建立自信的重要途径。当孩子的需求无法被满足时,正是培养其自控力和抗逆力的契机。父母可先帮助孩子冷静,再共同分析如何延迟满足或调整心态接受现实。

父母的社交引导是孩子生命力获得外界滋养的桥梁。缺乏社交经验的孩子可能难以找到学习或生命的意义(价值力不足),或在挫折中陷入孤立,难以恢复情绪和动力。社会能力无法仅靠“教授”,而需通过大量真实的同伴互动来“锻炼”。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三方面的社会能力:一是交往的能力,可以带孩子参加社区活动、邀请同伴做客,帮孩子感受社交乐趣,提升其社交意愿,还能避免其因孤独丧失蓬勃力;二是维持关系的能力,可以引导孩子学会理解他人、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强化孩子联结和贡献的价值力;三是解决冲突的能力,冲突是孩子社会能力学习的契机,当孩子因玩具与同伴争吵时,引导其换位思考、商量解决办法,不仅能化解冲突,更能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应对,提升抗逆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更需回归本质:我们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或“就业工具”,而是“完整的人”。父母应聚焦于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筑牢抗逆力根基、激发蓬勃力动能、确立价值力锚点。如此,孩子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身心和谐、持续创造价值,最终走向真正的人生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