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文芳 乐小舟
近日,浙大邵逸夫医院联合浙大二院、上海六院等国内多家权威医疗机构,成功完成全球首个针对粉碎性骨折黏合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组,“骨02”在150余例受试病例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创新生物材料可普遍用于大小骨折碎片的黏合固定,有望为骨科领域带来颠覆性的治疗模式革新。
骨折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损伤,是导致中青年患者病残、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螺钉、钢板等金属内固定物的应用,骨折的整体预后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对于伴随众多细小碎骨块的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
传统金属固定方法难以实现解剖复位,固定小骨片过程不仅费时费力,难以做到严丝合缝的拼接,且易导致骨碎片在操作中丢失或被吸收,造成骨量不可逆损失,进而引发骨愈合延迟或不愈合。特别是关节部位的粉碎性骨折,极易因无法精准复位造成关节面缺损或不平整,最终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为这些患者提供更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案,成为骨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临床难题之一。
“如果能有一种可以直接黏合骨头的医用材料……”浙大邵逸夫医院骨科教授范顺武从医之初,这个看似简单的设想便扎根在他的心中。深耕骨科临床40余年后,范顺武将这一“接力棒”交到了该院副主任医师林贤丰手里。
“能否效仿牡蛎,在人体湿性环境中创造类似的可能性?”转机出现在林贤丰回家乡温州探亲时——从小在海边长大的他,无意间看到跨海大桥底部密密麻麻附着了一层牡蛎。它们历经风浪冲刷,仍与混凝土牢固结合、浑然一体。受到这一仿生学原理的启发,团队明确了方向。但将灵感转化为产品需要跨越重重挑战:材料的选择与突破、工艺方面的创新、在体内严格的实验安全验证……
灵感的转化落地难不住“有心人”,团队成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难题,成果实现了三大核心突破:在血液浸润的湿性生理环境下实现即时、强效黏合;操作简便高效,显著提升手术效率;材料可完全生物降解,约6个月后自然吸收,实现了真正的“无痕”。这一凝聚创新智慧的成果被团队赋予了一个有趣的名字——“骨02”。其灵感源于家喻户晓的502胶水,寓意对其在骨科领域实现同等强效黏合与广泛应用的期许。
“骨02”的临床价值,也已在全国150余例受试病例中得到验证。其中,一名年轻工人因外伤导致腕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传统治疗方案需大切口植入钢板螺钉,不仅创伤大、存在肌腱粘连或神经损伤风险,且需通过二次手术取出。应用“骨02”黏合技术,团队仅通过一个2~3厘米的微创切口注入“胶水”材料,短短3分钟即完成了粉碎骨块的精准黏合与固定。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并发症,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这项由中国医生原创的科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骨折微创治疗领域实现了重大自主突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广泛应用前景。”林贤丰表示,“几乎适用于全身所有部位、各种尺寸的骨折修复,尤其是传统器械难以固定的微小碎骨。由于其快速黏合和使用便捷的特点,将来有望用于国防战事、灾害救援等特殊场景下的骨折紧急救治。”
当“骨02”在粉碎性骨折治疗中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强大价值之时,研发人员的目光又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团队正计划同步开展种植牙及脊柱微创内固定替代的临床试验。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骨02”正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