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9月19日 星期

要善用文化自信讲好思政课


□许志红

文化育人、以文化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和必要举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蕴含的独特文化基因,是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沃土;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与深沉底气,则是上好思政课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为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最根本、最基础的认知前提。思政课教师在向学生传递思想理论成果时,要充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根基作用,讲清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当“民惟邦本”“仁者爱人”的千年智慧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高度一致时,当“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儒家理想与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深度契合时,这种代代不息的精神接力便能化作思政课教与学的磅礴底气。

文化自信构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纽带。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走出富民强国之路,实现了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独立自主,这是全体人民文化自信自强的前提和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起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政治定力,都能够转化为对国家、民族、政党的强烈归属感与向心力。

文化自信为价值体系转化为具体行动提供了最自觉、最强劲的驱动之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以及贯穿民族精神的仁爱、诚信、正义等核心美德,与思政课所传授的价值理念高度契合。当大学生真正理解植根文化基因的道德准则,由文化自信生发的动力,就能将抽象价值转化为实际行动:从对传统美德的躬身实践,到对科技创新的大胆探索,再到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都是文化自信激发的知行合一品格的生动写照。文化自信正是通过“价值认同—行动转化”的内在机制,塑造出大学生知行相济、德业双修的精神气质。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文化自信为心理基础,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为年轻一代担当时代重任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教学内容上,要守正固本,筑牢思想基石。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之正,确保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正确;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之正,深挖其涵养心灵的育人资源;坚守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正,夯实大学生爱党报国、矢志为民的思想基础。用不同的文化形态,打开理论的不同维度。破解“古今对立”认知误区,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教学方法上,要创新赋能,激活课堂活力。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格物致知”等教学智慧,构建以文化人与价值内化相协同的教学方法论。紧扣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接受习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打开方式”,善用经典影视、文学、音乐等载体,活用数字博物馆、云展览等信息技术,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大学生理解中国道路的深层逻辑。

教学思维上,要开放融通,培育全球视野。要讲透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在中西比较中凸显中国方案的独特性与时代价值。要培养大学生全球视野与文明对话能力,主动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貌的使命任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以开放胸襟学习借鉴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智慧。

教学心态上,要包容并蓄,凝聚价值共识。要深刻把握大学生文化认知从自发到自觉、自信的渐进规律,引导其在思辨与体验中实现文化认同从感性到理性的跃升;充分尊重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在增进共同性中包容差异性,构建多元一体的课堂文化生态。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通过思想交锋凝聚共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核,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思政课教师唯有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这一心理基础,践行“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育人实践,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这一重要目标。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传媒学院研究基地研究员)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